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77、八岁的夏天(1/3)
    后世说起爱新觉罗胤禩的少年时期, 除了“精医术”、“通音律”外,还有一个“诗才俊逸,返璞归真,得汉唐遗风”的评价。你在大学院里随便抓一个文科生, 都能告诉你这位小天才十岁前就有诗句流传民间。

    一首吃锅子, 是少有的描写宫廷母子生活乐趣的小诗。

    还有一首祭曾祖母, 出了名句“试论母德功何在, 中殿不移四十年”, 几乎统一了几代人对于孝庄的评价。据说当时在孝庄棺木入陵的现场,八阿哥是这么跟康熙说的

    “贞静贤淑,勤俭自持, 抚育皇室血脉, 能做到的名妃大有人在;扶助幼主, 调和内外,功成身退,别的贤后也曾做过。然我朝初立之时,南北交战, 风雨如晦,男子尚且想回东北祖廷自保,而曾祖母一介女流坚决果断,固守北京,才有大清之今日,可谓开创之功矣。儿子觉得这是史上罕见之事, 更胜吕后、长孙, 能和于谦强行为明朝续命二百年的事迹注1相比,故赞之。”

    明清时期的主流是宣扬女性的柔顺,孝庄摄政是引发过两代帝王的不满的。大家称颂她, 也是称颂她把儿子孙子教得好,最最重要的是,最后放权给了孙子康熙,没有走武则天的危险路子。

    偏偏有个小孩子跳出来,说孝庄强,是她的政治判断比男人准,政治手段比男人强硬,反清复明各种倒逼的时候守着北京不跑,直接导致了清朝定鼎中原,而不是回东北老家继续窝着。这在信奉武力的满蒙贵族看来顶多是男性长辈有些丢人,让儒学的信徒听了,则不亚于三观震碎。

    就连康熙都没有直接评价他说得正确与否,而是在一阵沉默后叹息着说出了那句著名评语“胤禩言行不拘小节,有汉唐气。”

    虽然皇帝没有明确表态,但这句评诗和这段轶事依旧在有心人的推动下迅速扩散开来。

    左传说人想要出名,流芳百世,有三种办法立德、立功、立言。小阿哥们年岁小,还在读书,“立德”和“立功”是不用想的,至于最简单的“立言”,那也不是轻松就能

    做到的,得切中要害,以理服人,还振聋发聩。这要是容易,太子和大阿哥早就拿各种名言刷声望了。

    胤禩是背靠系统,经历过各种世界观的洗礼,对事物的看法与世人不同,但他整个少年时期依旧只有一句“中殿不移四十年”成了名言。然只这条,就够他走进许多人的视线的了。

    从四月到六月,马车坏了差点惊马之类的意外发生了三回,尚书房几个师傅的态度变得有些奇怪。不过江湖人觉得“道不同不相为谋”,做好自身的安保工作和情报工作之后就不再理会那些人了。小八爷很忙的,除了刷康熙皇帝的好感度是平安活下去的必要条件不能马虎外,其余的时间他更乐意在三怀堂里多治几个病人。他现在有汉族和蒙古族的病人了呢,都是慕名而来的。

    随着春花逐渐飘零,绿叶的颜色越来越深,紫禁城里也住进了一群叽叽喳喳的小姑娘,她们是这一年的秀女。

    这一届的选秀相当特殊。先是康熙本人表态说太皇太后故去没满三年,自己的后宫就先不进人了,小姑娘们中出挑的优先指给宗室皇子。紧接着三阿哥的生母荣妃就在六月初一给太后请安的正经场合里公开求旨,想让三阿哥先安心读书,下次大选再挑人不迟。可怜太后娘娘还没消化完荣妃的话,惠妃就跟上了“老大媳妇怀着孕呢,我也心疼她,今年就不指人了吧。”

    好家伙,康熙不要,老大老三也不敢要,这一群如花似玉的小女孩,统统都是太子的抽卡池。

    大阿哥现在是“有子万事足”的傻爸爸模式,完全没觉得哪里吃亏,但渐渐长大的三阿哥却觉得有些不是滋味了,在尚书房一连好几天脸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