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9章 膏粱子(2/4)
几个人喝了酒,林如海就看着桌子上这些小辈儿,羡慕的对贾赦贾政说“这正是人丁兴旺之兆,我在江南的时候听说过贵府的家学,如今颇有些名声,这几个孩子是不是在学里读书”

    说到这个,贾政立即来精神了“正是,如今这两个小的一直跟着读书,读的勉强能让人看过眼去,就是宝玉,前一段时间是跟着先生读私塾,这一段时间去了学里,成绩尚可一观。我知道妹夫腹藏锦绣,比我们兄弟有学问的多,对宝玉我们兄弟也是抱有极大希望的,只是这孩子读书几载,我们也不知道读的怎么样,请妹夫指点一二。”

    贾赦在一边说“我们想让宝玉科举读书振兴门楣。富贵虽好,然而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耕读传家才能长久。”

    这几句话说的林如海频频点头。

    “既如此”

    宝玉瞬间把心提了起来。

    林如海问“最近在读什么书”

    “回姑父的话,跟着先生读孟子。”

    “孟子”林如海这个时候稍微一想就能猜出来宝玉的水平。当年林黛玉进京都的时候就已经读了四书,这么多年过去了,宝玉才开始读孟子和一般人家的孩子比起来,那确实是优秀。

    这个一般人家的孩子还是指那些寒门子弟,家中贫寒接触不到那么多书。所以肯定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找书,找先生,慢慢的理解其中的含义。所以有些人能参与科举的时候已经是中年人或者是白发苍苍了,而那些少年时期参与科举的,要么是真的神童,要么是家里有底蕴能支撑的起读书。

    在读书人集中的地方,从不会因为一个人老的牙齿要掉光了去科举而嘲笑他,不仅仅是那种“朝闻道夕可死”的认同,也是社会环境笑娼不笑贫的气氛。穷不是一件丢脸的事儿,老了去科举,也不是一件丢脸的事儿,哪怕白发苍苍哪怕牙齿脱落,一旦中举,整个家族都跟着飞升,做不做官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家族往后可以少交粮了。

    像是宝玉这样的膏粱子弟,家中不缺书也不缺先生,更应该从小培养。江南那些大富商大地主家的子弟都是在十岁左右已经通读了四书,他们的童年和青年都承载着家族的希望,所以江南学风浓厚。

    宝玉听说从小聪明,这个时候才读了这么点儿,怕是因为家中溺爱给影响了。

    林如海捻着胡子点了点头。

    “既然如此,那我就问一问。”

    这下不止宝玉紧张了,连贾政都紧张了起来。

    “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则天下归之何解”

    简单一点就是把这句话给解释一下。复杂一点就是以这句话为中心提出论点论证论据,如果学问比较杂,乱七八糟的杂学又了解的比较多,更能旁征博引,把文章做得花团锦簇,随后点明主旨,利索的收尾。

    在林妹妹的父亲面前,宝玉是有心卖弄一下自己的学问。

    于是便告辞离开酒席,稍微一想,便提笔写了一篇八百字的小作文。

    林如海就在宝玉写小作文的时候问贾琮和贾环。贾环是回答的稀碎,时不时抓耳挠腮,但是能看得出来也确实是学进肚子里了,先生对其学业也是有要求的,只是性格逃脱了些,再有就是见识少。就目前这个年龄,这个性格,林如海还不好判定这孩子将来做什么合适,如果家里舍得,这时候放他出去各处走走看民生百态,看过之后再来读书反而是一件好事。

    贾琮回答的规规矩矩,确实是个平庸的孩子,然而孔夫子说有教无类,平庸的孩子并不是说将来没什么前途,这种人做事扎实,更耐得住寂寞,是真正适合做学问的人。

    宝玉片刻写了出来,看宝玉这么快写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