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5章 第15章(1/3)
    回到家,把灌木散开,靠墙根晾晒,等晒干后再捆起来,跟之前的柴禾一起摞在棚子下面。

    晚饭杨奶奶做的扯面,放了很多豆角和南瓜。面是用白面和红薯面做的,加点盐,活成面团,擀开后切成一段段的厚条,两手一拉一扯,就成了一根七八厘米的宽面,吃起来特别劲道。杨奶奶做饭一直都很好吃,杨华做饭也好吃,但是比奶奶还是差一些。

    吃过饭,把摘得野枣分给媳妇和小舅子。俩人竟然都脸红了,让姜林惊奇不已。村里只有疼孩子的大人会在干活结束后摘点野果子带回来,给孩子甜甜嘴。杨华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孩子了。而杨康则纯粹是受宠若惊,没想到自己还能享受到这种待遇。

    杨爷爷杨奶奶年纪大了,每天干活挣工分很累,顾不上。杨华一心铺在如何能多挣点工分上,根本想不到去摘这些没啥用的东西。

    天气越来越冷了,大队长和支书找有经验的老把式们商量过后,决定开始收红薯。提前几天,青壮年就去地里把藤蔓砍下来,团成一团团的,再运到地头晾晒。这些红薯藤不仅能磨成粉喂猪,也是牛羊很喜欢的草料之一。

    正式收红薯时,青壮年拿着锄头在前面刨,一般三下都能刨出来。大家干活都很细致,相当于把地翻了一遍,力求每个红薯不受损,也不落下一个在田里。小孩和老人负责捡红薯,妇女们拿着擦板飞快地擦片,擦一堆就有小孩负责摆开。

    除了红薯干,也要挑出一部分中等大小体型修长的红薯留种。此外,村里也会挑出一部分卖相好无破损的红薯,分给村民们拿回家或蒸或煮着吃,也有人会在做饭的时候扔几个在灶膛里,就能吃到香喷喷的烤红薯了。至于特别小的红薯,以前困难的时候也会分给村民吃。现在则多是要煮了喂猪的,猪长肥了大家都能多分点肉。

    红薯淀粉多,可以做粉条,不过现在做粉条的毕竟少,太浪费了。除此之外就是晒成红薯干,最容易储存。吃的时候可以磨成面,就是黑面。但这个不如白面口味好,容易消化。但红薯有个优点,什么地方都能长,哪怕是旱地、沙地产量也很高。因此只有不好长庄稼的山地才拿来种红薯,距离村民居住的地方都不近。

    村里收红薯的时候,是不回家吃饭的。大家早上做好烙饼装一罐子咸菜,队里赶着牛车往回运输的时候会送来热水,凑合着吃完中饭,就可以一直干到天黑再回家。

    红薯干晒在地里是不能淋雨的。所以要先找天气好的几天,集中挖红薯,擦片、晾晒。天气冷,都是干惯活计的,手脚麻利,三天基本就收完了。再过两三天就去把晒干的红薯干捡起来,装袋运回到大队部。

    村里的粮食都是按人头和工分分配。工分多的人家可以拿出来一部分年底分钱,而工分少的人家也能拿出钱来补上分粮食的份额。红薯干收回来的第二天就要分给社员们。会计会在当晚计算出每个人头和工分可以分得的红薯和红薯干的份额。

    这几天因为红薯收获,队里先给每家发了一筐回家吃。杨家当天就把红薯洗了,蒸了一大锅。此后每天晚上都是红薯粥,白天还可以吃根蒸红薯做零嘴。说是红薯,其实大部分都是红皮白瓤,只有极小一部分是黄皮红瓤。因为白瓤红薯对土质的要求更低,产量也比红瓤要高。

    姜林就很喜欢吃白瓤的蒸红薯,面面的甜甜的,有种栗子的味道。红瓤的则更软糯更甜一些。最好吃的吃法还是把蒸红薯炕到炉子边上,第二天皮就皱起来,外焦里嫩,口感非常棒。

    可惜现在家里没有煤炭,不然可以像知青所那样弄个炉子,冬天可以取暖,灶上放个铁壶,烧热水,洗手洗脸都方便,边上还可以炕一圈的红薯、花生甚至馒头之类的。这个炉子也只有知青所和支书家有一个,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