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时严尚书毛骨悚然,冷不丁的就感到彷佛有无数刀光剑影,扑面而来
他们父子都是聪明人,针对秦德威也做过很多预判,可是秦德威的每一步,全都在预料之外
一次都没有被猜中,一次都没有
他终于理解了,当初那些直面秦德威的敌人们,有过怎样的恶心感觉
事情不能这样办
先前为了避嫌,严尚书一直没有说话,毕竟这是涉及到自家儿子的事情。
但现在真不能再继续置身事外了,严尚书忍无可忍,开口喝道“慢着我以为,严世蕃去广东办事是很合适的”
众人又一次哗然,这严尚书也是个狠角色啊
见势不妙,立刻做主将唯一儿子送到八千里外,很有种断尾求生的果断。
道理都懂,但有几个人真能下这种决心
不过在正常情况下,这句话其实不应该是由严嵩本人说出。
比较合理的做法是,由亲信党羽、同盟友军之类的角色,出面说出这句话。
但现在问题在于,没有预案的仓促之下,又没有沟通机会,别人不清楚严嵩的心思, 不敢擅自做主。
那毕竟是把严嵩儿子发配八千里, 没人能代替严嵩下决心。
所以严嵩只能亲自喊出这句话,让别人明白自己的决断,下面才好打配合。。
秦学士仿佛这才彻底清醒了过来,深深吸了口气, 活动了几下关节, 又搓了搓脸。
然后不阴不阳的瞥了眼严尚书,不阴不阳的说“大宗伯你是当事人之父, 理当避嫌, 不必说话了。”
秦德威作为当事人,有资格出来说话, 并提出质疑, 毕竟正在讨论的事情是他上奏发起的。
严嵩义正词严的回应道“为国效力,为君分忧,是人臣本分,正所谓内举不避亲也。”
秦德威扭头看向吏部天官许赞, 还是不阴不阳的说“事情正在起变化, 大宗伯的话都听到了,那么现在廷议情况就是这样
所有大臣皆不赞同严监生去广东办事, 只有严尚书力排众议, 高风亮节、大公无私, 表率朝堂, 坚持逼严监生远赴八千里”
“扑哧”人群里有人哑然失笑。
如果秦德威不说那几个赞美严尚书的形容词, 这句话还接近正常。
但加上了那几个形容词后, 这句话的味道就很奇怪了, 或许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有些熟读史书的人又想起, 王莽为了刷大公无私的声望,逼儿子自杀的故事
严嵩本来是个白面老生, 这会儿都变成红脸了。
但好在情况大家都明白了,内部思想也统一了。
刑部右侍郎、江西人老大哥朱廷声站了出来, 代替严嵩继续发声道
“据我所知,严世蕃此人极为聪明,学新学问很快,又熟悉南方气候, 是个极好人选。”
随即又有几个人出来附和,说着应该送严世蕃去广东,与刚才大为不同的舆论声音都出来了。
秦德威冷眼旁观, 忽然又对许天官说“事情又在起变化,现在廷议情况是
为了四夷馆下属西洋馆月禄一石的办事员人选, 从尚书到侍郎,朝臣纷纷扰扰,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不少人对秦学士怒目而视,为何好端端的话,从秦德威嘴里说出来,就天然带有群嘲光环
不过心思深沉的人疑惑不解, 站在朝堂上的任何人,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