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交州大部分时间空气湿润,排潮这个太难了,放弃
剩下几种砖窑也都各有各的缺点,要么是对砖的成型硬度和成型水分有要求,这是单风道轮窑。
要不然就是骆时行只知道名字没有看到过相应的资料,这是直型轮窑。
其实直型轮窑据说是结构最简单的,但问题是骆时行当年看相关材料的时候,这部分只有一句话带过,不像是别的轮窑都给分析了一下施工难度和优缺点。
所以这个他是真不会,而现在也没有给他研究的时间,只能建造一个他知道的。
至于移动隧道窑,就别想了,那种窑是要让砖窑移动而隧道车不移动,为的是省下窑车的费用,在现在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于是骆时行最后还是决定建造一个隧道窑,隧道窑就如同后世的流水线工厂。
开口负责送砖入窑,然后前面是温度不那么高的预热带,干燥的砖先放到预热带去烧制一段时间。
其中预热带还要设计好排烟的管道和烟囱,紧接着就是后面的烧成带,这个地方需要的是做好空气输送。
如果直接弄成密闭空间的话,燃料缺乏氧气容易燃烧不充分,那样温度也上不去。
所以这个地方需要设置好第一次送空气的输送口,既然是第一次送空气,那么就有第二次送空气。
不过第二次送空气的输送口却是在后面的冷却带到出口之间,砖窑两边都开口输送空气,这样空气形成对流会往烧成带跑。
然后就是窑车的出口,砖从出口出去之后就是成品了。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长条厂房分成三个部位。
分好之后接下来需要注意的就是燃烧装置的布置,一般燃烧装置有三种,顶层加热、底层加热以及侧面加热。
一般侧部加热比较常用,顶部和底部都需要更麻烦的制作方式。
骆时行自然要选择最简单的那种,加热方式在侧面就意味着砖窑的宽度要扩充一些,因为除了侧面加热,还要留出窑车的位置。
而窑车是需要轨道的,因为窑车从进入到出来中间是不会有人操控的,砖窑里面那个温度动不动就一千多度,人进去怕不是直接就化成水气了,除了冷却窑那边,骆时行都不打算让人太过接近砖窑。
这样的话若是没有轨道窑车也没办法顺利进出。
只不过这个轨道的设置也有些麻烦,一开始他的脑子全是火车铁轨那种形式。
可问题在于他们没有那么多金属,之前去北带县的时候骆时行还特意观察过,发现整个县城的金属制品都不多,车架什么的大部分都是全木质。
显然受制于当地的冶炼水平才这样,至于当地对金属的开采如何,他没了解过也不知道。
其实这边山体众多,矿产应该还是蕴藏丰富的,就是不知道好不好开采。
当然无论好不好开采都不是现在的骆时行需要担心的事情,因为就算好开采,他也不能真的现开采现冶炼啊
为了这个轨道的事情,他真的是从头发愁到尾,一直到程敬微回来,他还在思索怎么做轨道。
难道要用泥吗可是泥不够结实啊,窑车上面全部都是砖,肯定很重,泥的话只怕几次下来,里面的轨道就不行了。
轨道出了问题砖窑就需要停火等里面冷却下来之后进去修葺。
可是砖窑一旦停火,损失就太大了,相当于修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