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老师博学、健谈、热忱,不管谁提起他都会夸个不停。
文哥儿也很喜欢那位老师,每次听他讲课都听得津津有味。
有次他远远看到那位老师独自在楼道尽头打电话,迈开腿准备跑过去喊一声“老师好”,跑近一些后却发现老师看起来和平时很不一样。
老师把手机从耳朵边挪开,静静地盯着显示“通话结束”的手机屏幕许久。
仿佛全世界的落寞都压在了他的肩头。
那些情绪文哥儿不太懂,只觉得老师心情肯定不太好,立刻收回了往前跑的脚步,远远地绕回了教室里去。
要是那时候他上去和老师说说话就好了。
支离破碎的记忆一下子拼凑在一起。
对了,对了,就是这样的。他那时候懂得太少,所以能改变的事也太少太少,即便事情来到他眼前了,也没有人教他该怎么做。
所以他什么都没能做到,一路懵懵懂懂、莽莽撞撞地长大。
“怎么了”李兆先见文哥儿突然停了下来,不由走上前关切地询问。
文哥儿眨巴一下眼,仰起头仔细打量李兆先。
见李兆先神色舒缓,再没有前些时候的憔悴与沉郁,文哥儿才终于放下心来。他伸手拉着李兆先说道“我娘给我收拾了好多东西,马车里还放得下吗”
李兆先只道文哥儿是不好意思了,笑着说道“那当然,我没带什么东西。”他自己去府学根本就不需要马车,马车就是给文哥儿准备的。
文哥儿这才叫人把赵氏收拾的备用衣裳、手炉水壶等一干物件搬上马车。最重要的当然还是他经常外带的食盒,少什么都不能少吃的
赵氏甚至还有给备了个红泥小火炉和少许木炭,要是点心凉了还可以就着炉子热一热。
饶是文哥儿脸皮奇厚,瞧见自己的东西快把马车塞满了还是有点脸红红。
李兆先倒不觉得有什么,他随他爹出行过,大人们带的东西可不比文哥儿少。
文人嘛,出门想要席地而坐赏赏风景,真坐地上又不太雅观,所以席子得带一张。
接着就看约的是什么朋友了。
喜欢以棋会友的,得带上棋。
喜欢以琴会友的,得得上琴。
喜欢以文会友的,笔墨纸砚都得带上。
面对好山好水好风景,不就着点酒水来赏玩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所以酒具和美酒怎么都得捎上点。
冬天天气冷,要外出赏雪的话,带个炉子温酒也是常有的事。
实在不喜喝酒,煮茶也是一样的。
所以出门想要风雅出尘不尴尬,人手得带齐了,想出城的话最好就是弄个马车载着走。
要不然你左手拎着笔墨纸砚,右手提着个炉子和水壶,腋下还夹着张铺地上坐的草席,那可真是太狼狈了。
文哥儿听了李兆先介绍了一下文人出行的行头,顿时有些瞠目结舌。
怪不得李兆先对他娘准备的这堆东西见怪不怪,原来大人们出行也是这样的啊
没钱雇不起下人的,还真没办法当个风雅文人。
说起来明朝雇佣下人也很讲究。
明初严令禁止庶人蓄奴,达官贵人家中的奴婢数量也有定数,超出规定数目是违法犯罪行为。
不过有钱有权的人哪里愿意自己动手做事,他们转头就把下人认作干女儿干儿子,享受这些“干儿女”的悉心伺候。
哪怕这些年士庶蓄奴的限制逐渐放宽了,各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