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往年水平,年底挣三两银子,平时不多,二两左右,那么在金陵城维持一家开销也就够了。
今年因为朱慈烺的关系导致金陵的生意不好干,所以连带着码头的活也不好找,工钱降低,已经影响到百姓生活。
一两半银子,买好米是一两银子一石,如果买差一点再配点粗粮,也就是两石,四百多斤的样子。
如果一家四口人,每人每天三斤粮食,看着是不少,实际上这个没有荤腥的时代大家饭量都很大。
再加上你也不能全部买粮食啊,在金陵这样的地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钱,这点钱当真是勉强维持了。
在问了几个人,情况都是大同小异,每人赏了二十文钱,让他们散去了。
朱慈烺站在码头,看了看工人们装卸。这里并不是像朱慈烺想象的那么黑暗肮脏。
其实在一个成熟的行业,其收入自然有其市场行情,如果干什么连饭都吃不饱,自然不会有人去干。
只要不是大规模灾荒,就不会出现劳动力过渡贬值的情况。
当然商人是为了挣钱,不会让你靠扛包发财,但是也绝对不会让你干一天活连吃饭都不够。
大明已经进入稳定,没有大规模流民杀入,这些行业自有其市场规律。
所以朱慈烺估计今年之所以这么多人加入那个什么罗教,估计是因为船只减少,导致这些人收入剧减,有一部分人确实影响到正常生活。
这种不踏实感迫使大家抱团取暖,相信等博览会开始,大量订单到来,各地一定会迎来一波复苏。
朱慈烺走在码头工人居住的窝棚区域,得益于朱慈烺对于环境卫生的强制要求,这些窝棚虽然简陋破败。
有用芦席编制扎制的围墙,上面蒲草做顶,也有的是泥巴糊墙,以芦苇为骨,这样的墙更挡风一点。
再好一点的就是那种土坯墙,瓦片盖顶的,这已经是最好的了。
但是卫生还是不错,公共厕所等设施也有醒目标识,街道上也有环卫工人在打扫卫生。
几家破落的窝棚处,正有人在门口垒的石灶,锅里炖着东西,朱慈烺走过去一看,正是小鱼碎虾加一点米熬得。
朱慈烺见那妇人看火就蹲下来“这位问你一下,你这每天都吃这个么”
那妇人抬眼看看,见一个护卫带着一个少年,没有起身只是嘴上客气了一下“公子有礼,嗯也不是天天吃,这也不是每天都能打到鱼。
孩子们要是玩的疯了,就忘记了,那就熬点粥也就凑合了。公子有事么”
朱慈烺笑着问道“我就是随便看看,看你们这做饭好奇,我想问一下,这一月之中那些地方花钱最多”
妇人奇怪的看了一样朱慈烺“人都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花钱最多的自然是这七个了。
我们贫困人家没有啥酱醋茶的花销,油也很少买,花钱最多的就是米,柴和盐了。”
朱慈烺一挑眉毛,难道自己眼皮底下,还有人敢拿盐做文章不动声色的问道“哦最近盐价不是降低了不少么怎么吃盐还贵么”
妇人摇摇头“八文十文的对你们大户人家自然不算多,但是对我们这些小户,那可是一笔大开销。”
朱慈烺这才知道自己想差了,确实,这笔钱对于收入不多的贫困之家确实是一笔大开销。
朱慈烺记得前世小的时候,家里住在偏远农村,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家里经常还有断盐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