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百四十六章混淆视听(2/2)
口的粮食。

    要是真发生大规模挤兑,朱慈烺只能耍赖付给银子了。

    而调往战场的粮食,也并不是很充足,仅仅能维持到五月中旬。

    朱慈烺已经命令江南全力收集粮食,这个时候青黄不接粮价正是最高的时候,江南的米加已经上涨到九钱银子一石的地步。

    而刘若愚开始大规模采购,导致粮价又迅速涨了一钱银子,也就是说现在朱慈烺卖粮食还要贴运费。

    就算是贴运费,朱慈烺也不愿意在涨粮价了,粮价上涨,会造成百姓恐慌性购粮,而恐慌性购粮又会加剧粮食库存压力。

    其实地主们手里还是有粮食的,他们早已经摸清了粮价的规律,也知道泥腿子这个时候手里的余粮耗尽。

    正正是痛宰一笔的好时候,所以大部分地主都会留下粮食等着这个时候,要么卖出去,要么借出去。

    等一个月之后新粮下来,价格腰斩,那么借出去的一石粮食,到时就能收回两石半甚至三石。

    这里面除了粮价变动的利润之外,还有借粮的利息。

    而今年的粮食又格外的好卖,朱慈烺为了收到更多的粮食,特意命皇明银行推出了信用贷业务。

    百姓要是有困难可以请三户乡邻或者里正、乡老、秀才、举人等社会贤达作保,以今年夏收的粮食做抵押,从皇明银行借出一笔银子用于维持生计。

    皇明银行的利息仅仅是一分,比起地主老爷的大斗进小斗出,九出十三归等利息要低的多的多。

    仅仅是这一项业务,皇明银行就借贷出去了一千余万两银子,也就是说到了夏收的时候,这些人至少能还回来近两千万石粮食。

    仅仅这一个政策,就缓解了皇明粮号巨大的购粮压力。

    而这一千余万两银子,又减少了至少五百万两百信因为找地主借贷产生的损失。

    那些银号万万没有想到,皇明银行成立的第一个业务受损失的不是他们银号,反而是那些地主家。

    当然因为宣传不到位,还有一些偏远地区皇明银行没有普及,所以并不是一下子砸了所有地主的饭碗。

    而且大部分百姓对于皇明银行还不信任,借惯了高利粮食,突然有人告诉他们有这么底的利息,他们还不信任。

    所以这些仅仅是个开始,更有不少地主商人看到这里面的好处,竟然自己主动把这些钱借出来然后在放贷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