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九十八章复社和几社(1/2)
    孙承宗到京城还要两天,朱慈烺已经获得了江南士林对他的非议的密报,当然像李仕钊这种极端只是个例,不过江南对于给朱慈烺换老师的呼声确越演越烈。

    毕竟大明对于长子继承制还是很在乎的,而且朱慈烺也只是个六七岁的孩子,即使大家觉得他有错,那也是老师的原因。

    朱慈烺听说迫于士林的压力,朱慈烺的那些老师已经有人打算提出辞呈了,这对于朱慈烺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朱慈烺还不知道那些人打的什么算盘。借着学习的名义,限制朱慈烺的行为,约束他对商业的插手。

    朱慈烺觉得他要感谢崇祯的劝解,这还紧紧是粮食一样就引起这么大的反弹,要是真的插手盐税,那搞不好自己还真的会被加害。

    这也给朱慈烺提了一个醒,大明皇宫还是危机重重,绝对不可以掉以轻心。

    而且朱慈烺对于太医的操守产生了言重的怀疑,医者本身就是读书人的身份,自范仲淹开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已经使得医者的地位趋近于读书人之列,而更多的读书人学业无成之后转而投医也成了一种不错的选择。

    所以大明的医者是读书人,而这些读书人自然更容易被东林复社利用,做出他们认为利国利民的大事。

    而且从防疫军的反馈来看,十多个御医到了山西,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而一个个争权夺利仗势欺人确是一把好手,而抢夺民间医生的成果,虚报功劳更是信手拈来。

    御医的官僚化导致此次防疫中,御医几乎没有什么贡献。

    要不是朱慈烺为了皇仁堂的名声,特批了一部分民间良医升格为御医,那么这次防疫的功劳就要被民间医生占完了。

    现在鼠疫已经得到控制,虽然没有绝迹,不过随着治疗药物的发放,即使大爆发致死率也已经降低到十分之一以下,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对于大明来说,十分之一的死亡率还在承受的范围之内。对于朱慈烺来说也达到了预期效果。

    所以论功行赏也需要提上日程了,当初朱慈烺答应的官位也需要上报崇祯批准。

    当初朱慈烺之所以要许下这么多的官位,考虑的就是提高御医的地位,后世卫生部可是一个大部委,重视卫生才能降低死亡率提高新生儿成活率。

    大明人口基数已经很大,朱慈烺觉得只要把卫生工作搞好,即使不鼓励生育,大明的人口也会迅速增长。

    以目前御医的功绩来说,想要把他们提高到大部委级别那根本是想都不要想,三省六部制研究上千年,朱慈烺也没有觉得他一个太子就能说动崇祯进行变革。

    不过御医的问题还是要解决,除了招募民间良医补充宫廷用医外,加强对御医的防范也很重要。

    大明自有成例,御医问诊开方之后,由內监抓药配药熬药,所以一般情况下,只要保证方子没有问题,那么御医很难有机会对药物动手脚。

    所以朱慈烺对东宫典药的诊病、开方、审核、抓药、熬制、试药等环节又进行了细致的规定。尤其是试药必须由他当面看着试药太监喝下,确认没有问题才喝。

    接着就是饮食,东宫饮食一直由东宫自己的小厨房制作,而崇祯和皇后偶尔也会赐下美食奇珍,这些都由贴身女官亲自尝过之后才会给朱慈烺吃。

    东宫的防卫由李若琏带着的锦衣卫负责,安全上也没有问题。

    做好了自身防御之后,朱慈烺就琢磨着反击了,敢说他不可君天下,这不是找死么

    江南士林复社一家独大,但是复社之下确也并不是铁板一块,朝堂上挑起的党派之争很难动摇江南复社的统治地位,但是复社确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