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三已经不知该用什么言辞跟朱浩对话,双方不但不在一个频道,连一个国度都算不上。
唯一能做的,就是屁颠屁颠紧随朱浩的脚步,希望朱浩吃肉的同时自己能喝口汤。
当天朱浩本要回兴王府,但因为买了戏班,还要排新戏,以及要给戏班的人安排住处等等,便决定当晚不回去。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落实。
契约转到朱浩这边,签字画押,另有官府安排落籍。
随后戏班上下老小,在于三安排下,转移到了城里的新驻地,院子是于三出面承租的,前后两进院,地方不大,既有八个人住的房间,睡大通铺,也有两三人住的,戏班名角和乐师则有自己单独的房间。
等行头安置好后,已快到日落。
此时朱浩才带着于三重新出现。
人召集起来。
“正式认识一下,我是你们的新东家,我姓朱,你们怎么称呼都行,以后你们不需要再演那些老掉牙的戏码,全都给我上新戏。”
朱浩道,“好了,你们每个人都出来介绍一下自己,告诉我叫什么名字,特长是什么,我好吩咐你们做事。”
戏班的人很不情愿,但还是依言出来通报名字和所长,以及一些简单的背景。
朱浩这才知道,戏班中有两对夫妻,他们都有儿子,只是儿子全都不在本地,其中一对夫妻有个女儿在膝下,就是那个签了卖身契的八岁小姑娘,跟着父亲姓宋,没大名,小名瓶儿。
乐籍也重男轻女,生个女儿没啥指望,便跟着父母混戏班,学技艺,签了卖身契后跟着东家有口饭吃,不用家里出钱养。
儿子则不同,虽然还是要学戏,但只要有点能力,就往乐师上靠,家乡有专门的人教,好像读书一般,学的是手艺,不用签卖身契。
还有一年契约就到期的公冶菱出列“新戏需要好本子,请问上哪儿找好本子”
朱浩面带笑容打量。
朱浩之前就发现,乐籍中人,稀奇古怪的姓氏非常多,在于明朝建立后,元朝在中原各处族裔,不是所有人都跟着回到大漠,他们中很多人被大明官府划为乐籍,作为对他们当初奴役汉人的惩罚。
元姓必须要改汉姓,在没有族谱的情况下,不是你想姓什么就姓什么,官府的人不会轻易给你落籍,非要给自己安一个大姓,本地拥有该姓氏的宗族还不跟你急你凭什么跟我一个姓
最后他们只能改姓一些较偏的姓氏,以避免宗族欺压,最后代代相传也就习以为常了。
于三道“新戏本由我们小东家亲自编写,你们不用管那么多,安心排戏即可。”
戏班老乐师常在印出来问道“这位是我们的小东家,那大东家是”
朱浩笑道“你们没有大东家,如果非要说有可能就是我娘吧,但我不过是拿自己赚的一点零花钱买个戏班子经营,不用惊动我娘。你们好好排戏,演出时上心点,我不会让你们出去待客
“等下你们跟我进去过一下新本子,只有一晚上时间,你们要抓住这个机会,不懂的地方尽管问。我平时不在的时候,就由于三就是这位于掌柜负责你们日常起居,你们有什么需求可以直接跟他说,他解决不了的再找我。”
于三顿时挺直腰杆。
之前只是负责一个书场,现在他可是名义上这个大戏班的班主,男男女女二十多号人跟着他混,想起来都觉得成就感十足。
可怎么总觉得戏班的人对他充满戒备呢
直到第二天清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