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191、第 191 章(5/5)
食谱尽量丰富,回头看看剩菜,留意他吃了什么,没吃什么,几天过去就有数了。

    杜仲不吃猪肉,不吃鸡鸭,兔子肉会吃一点。

    羊肉吃清炖的,不吃酱爆的。

    他吃一点鱼,不吃虾蟹,可能是虾蟹寒气重,也可能是虾蟹嘌呤高,更容易致痛风和尿结石。

    他不吃豆腐,不吃鸡蛋,不喝豆浆豆腐脑。噢,古医竟摸索出了植物蛋白对肾脏有损的道理。

    唐荼荼小心护着他的自尊心,只观察,从不问,短短几天列满了一个小本子。刨去他不吃的,就不剩多少样了。

    怪惨的。

    她拿回去给家里的厨嬷嬷瞧。

    十来页,记得密密麻麻,看得厨嬷嬷直咋舌“这是打哪儿来的金疙瘩下奶的妇人都没这么讲究的。”

    唐荼荼含糊带过“人家是大夫,吃得仔细点,延年益寿嘛。”

    嬷嬷一想是这个道理,乐淘淘去研究延年益寿的秘方了。

    作者有话要说这里的火炮,差不多对标了南宋和元初的火器技术,但资料不全,所以有一定加工。

    给大家解释一下哈。

    火炮里填塞的火药并不是定向的推动力,而是向四面爆射的,所以瞬间产生高温膨胀气体,让炮膛发烫,同时因为管压高,炸膛风

    险很大。

    当时冶炼的技术不好,大多用的是泥模具,就是在泥模里倒铁水,凝固成型后敲碎泥模。炮膛外部可以打磨,但膛管内壁不容易平整,有坑洼。

    同时口径越大、射程越远的火炮,填塞的火药越多,越危险,报废率相当高。

    废得快,造得也很快,当时生产力惊人,比如南宋理宗时,江陵府“一月制造一、二千只”铁火炮。建康府在两年三个月的时间内,就制造和添修铁火球、火弓箭、火弩箭、霹雳球、突火筒等六万多件,有非常完整的火器作坊生产线。

    但宋元期间资料有点难找,找不到大口径火炮的具体资料,找到了明朝戚家军的虎蹲炮一种能单人操作、单人扛着走,30来斤重的小炮,是每打五六发就需要冷却很久的。

    所以文里设定这种大火炮只能打一发,之后必须得泼水冷却,清理炮膛,打十发就彻底报废。

    历史上限制了火炮武器大规模使用的几个原因,射速慢、冶炼技术差、火药不纯、冷却慢、炸膛风险高

    哪怕清朝盛极一时的红衣大炮,其实也是泥模做的,真正几次大规模应用还是在康熙以前,后来懒得创新了,沦为礼器,大庆典时放着听几声响。

    李鸿章在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手里买克虏伯大炮,买了328门,据说一门炮售价20万两白银,所谓的“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当时的军械所主要就是造火炮的,最后户部不给拨钱了,买不起炮弹,沦为废铁,放在厦门的胡里山炮台,后来成了个景点。

    近代史上的自动步枪、机枪、榴弹炮、火炮等等,炸膛也频发。

    一战前出现了水冷和气冷机枪,在枪膛外边加个冷水箱,或者加上散热片,能持续打几百发;然后有了通用机枪,就是自己带一条备用枪管,枪膛打得红热了,拔下来把另一条换上,这条打热了,再把第一条换回来。

    后来又有了加特林那种多管旋转的设计,多个管循环发射的过程中就能冷却了。

    武器史真的是用人命堆出来的历史。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