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十一章 天辩(1/2)
    第二日,张温向季汉朝廷辞行东归,刘禅赐下金帛,又命百官相送,因此诸葛亮在城南邮亭设宴践行。酒至半晌,忽有一人乘醉而入,对着诸葛亮长揖过后,不待人请,入席就坐。张温见此人无礼向诸葛亮问道“丞相,此乃何人”诸葛亮答道“此乃益州学士,姓秦,名宓,字子敕。”

    来人正是秦宓,他本在家中小酌,可不知为何诸葛丞相屡屡遣人催他前来赴宴,东吴使者张温要走了他虽知晓,可是之前他无官无职并不识得此人,就算丞相已有意让他出仕益州别驾,但毕竟还未落地,故而丞相催他前来的用意让他很是费解。不过他毕竟为人潇洒不羁,抛却这些计较,径直前来赴宴,只作吃喝之备。

    本来杨清见张温都要走了,秦宓还未现身,以为那问对的名场面就不会发生了,他还自顾自地在那唏嘘叹惜,不曾想秦宓竟然还是来了。前两日他才去秦宓家拜谢过举荐之恩,今日又见着面,因此待其落座,杨清连忙向他举杯致意。

    张温微笑道“既称学士,不知曾学事否”这些天蜀中百官对他恭维不断,因此除了诸葛亮等数人,张温对其他人是颇有傲慢之意的。且他本是才藻俊茂之人,在东吴也以辞对见长,这时见秦宓一副学问大家、风流名士做派,心生不服,欲与这位益州学士论个高低,也好宣扬江东的文气。

    秦宓拿起酒杯摇晃地走到张温面前,笑道“蜀中三尺小童尚且就学,何况是在下”张温又道“公何所学”秦宓正色道“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张温心道此人好大的口气,不是在此吹嘘捆风,就是确有真凭实学,不过此人得诸葛丞相看重,恐怕真是位大才,如此寻常学问怕是难不倒他,当以天道问之。想到此处,抖擞精神,出言问道“公既出大言,请让温以天问之”秦宓喝了口酒,右手一摊,道了声请。

    众人见二人比较学问,皆是降低声音,唯恐听不到东西两大名家的高论。诸葛亮面露微笑,并不阻止,实际上秦宓就是他故意请来的,这些时日在他授意下众人皆对张温极其拉拢,他恐此人生了轻视蜀中百官之心,故而在临别之际有意让秦宓前来准备在文学上压一压张温,一拉一压之下更能让此人增加对蜀中的好感。因此他只微摇着羽扇,侧目相待。杨清也是放下手中筷子,倾耳相听,这个场面他盼望了许久,可不能错过。

    很快张温出言问道“天有头乎”秦宓回道“有头”

    “在何方也“

    “在西方。诗曰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

    张温又问道“天有耳乎”

    “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若其无耳,何以听之”

    “天有足乎”

    “有。诗云天步艰难,之子不犹。若其无足,何以步之

    张温见接连三问皆难不住此人,思索片刻,又大声问道“天有姓乎”秦宓答道“有。”

    “何姓”

    “姓刘。”

    “何以知之”

    “天子姓刘,故以此知之。”

    秦宓之答暗合了刘汉天命,张温自是知晓,为了搬回一城,又问道“日生于东乎”秦宓清楚此问之意乃是说天命在东边的孙吴,不过这难不倒他,随即笑道“虽生于东而没于西。”秦宓此答也是绝妙,又压东吴一头,张温无语不能对。此时二人答问如响,满座皆惊,而张温见秦宓应声而出,言辞犀利、道通理达,心中也是大为敬服。

    秦宓又反问道“先生既以天事下问,必能深明天理。昔日混沌既分,阴阳分判,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至共工氏战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