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朴素的同乡情谊,似乎也成了一种真理,东江女娘们虽然各自从事不同的工作,但联系依然频繁,人离乡贱,这是此时普遍的认识,而凡是成群结队到外乡来讨生活的百姓,在不太会说当地语言的时候,抱团也是很紧密的,辽东女娘们逐渐养成了利用学校来彼此联络的习惯上早班的,便帮扶上早班的姐妹,上晚班的,便帮扶上晚班的姐妹,从学校到工作单位的路途也成为了她们彼此交流的场所。而毛荷花也成了公认的首脑人物,虽然她还没有发号施令,但毫无疑问,她具备着一言能定生死的权威倘若她下令将某人逐出这个群体,那么这个东江女娘在云县顿时便没了靠山,没了娘家,这在这些女娘们如今的念头里,还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春妮咋就嫁人了呢荷花姐,她满岁数了吗在老家有婆家吗”
也有些脑子较为灵活的女娘在问春妮的婚事,或许是因为好奇,或许是为了给自己盘算,因此便又有些心虚倘若她们嫁了人,那对东江同乡会的依赖也会就此减少,按照传统的观念,这个女娘很快就会成为本地人了,同乡会的力量或许会因此削弱。
不过,毛荷花也并没有阻止同乡们物色婚事的意思,而是和气地回答道,“买活军这里,有本事又想说亲的汉子很多,春妮带了个孩子过来,年纪也够了,她想嫁人,这事咱们不能不支持,过来安顿下来以后,就去婚介所登记了就前几天刚成的亲,她相公是本地人,家里在云县自有两间房的,莫看只摆了个吃食摊子,收入不低呢待春妮也挺不错的,婚书写得很公平。”
“婚书”问话的人显然在东江的时候从未真正接触过这个概念,更不知道这和公平有什么关系。
她们边走边说,毛荷花介绍了一下买活军这里的婚姻规矩,又强调说,“若是年岁不到,可不要谎报岁数成亲,被查出来,要去做苦役不说,还丢了我们东江人的脸。若是年岁到了,也不必太着急,在这婚书上别太吃亏了,依我看,买活军这里成婚也还是容易的,多得是想结亲的男儿郎。”
这是实在话,其实第一批东江女娘受到了买活军各界的好评身量高、力气大、能吃苦、上进、眼里有活儿、机灵、学得快,而且年纪恰好东江女娘年纪都不小,孩子和少女多数都被送到高丽去了,留在东江岛的多是二十出头能做重活的健妇,正是婚配的年纪,她们的婚配意愿普遍也都比较高,都经历过战乱,许多女娘都很渴望能重新过上安稳的生活,而在她们的愿景里,安稳的生活当然也包括了一个懂事而勤快的男人,甚至对于很多失去了自己孩子的女娘来说,再生几个孩子也是心中非常急切的渴望。
既然毛荷花并没有阻碍她们成亲的意思,这几个女娘便立刻活泼了起来,细问着婚介所的规矩,又彼此讨论着去登记的时机自然还是要等扫盲班毕业了才好,现在她们还不是很会说官话,也看不懂报纸,很难给自己物色什么更好的工作,只能在洗衣房打杂,又或是扫大街拾牛粪,便是有一手好厨艺,也不敢学春妮相公去摆摊,毕竟还没有本钱。
“等工作定下来再看。”毛荷花帮她们决定了,“至少也过个三四个月的男人多得是,还怕跑了不成也免得人家说我们东江女娘馋男人,一来就急乎乎地找人家,名声可不好听”
“那是了。”
“可不是,那驴多得,还有只能拉帮套的呢,男人还怕少了去”
辽东的女娘,在这方面同时兼具了保守和开放,格外地有一种爽朗她们很赞成毛荷花的观点,女娘要有自己的矜持,但对拉帮套这样的共妻现象也能坦然谈论。这几个女娘几乎都有过几段婚姻,在辽东本土时的第一段,家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