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的描述难免夸大其词,但能以“家庭教师”来形容,足以见她待人接物的谦逊与俭朴欧洲的家庭教师多是没落的贵族小姐,绝对不可能奢华。
此外,文人笔记里提到,程丹若出行总是乘青幔马车,很少让人避让,有一回两户人家争道,足足吵了半天也无法说服彼此,她的马夫才说,两位既然争不出高低,就让我家主人先走如何
对方不同意,反问你家主人是几品官,他指对方一个三品官都不让,让你家岂不颠倒尊卑。
马夫就说,我们家主人既不是一品也不是二品,但家中七间九架。
双方一听就赶紧把路让开了。
夏实录也多次记载,数九寒天,皇帝怕风雪太大,特赐暖轿肩舆,可程丹若从来没有坐过,始终坚持在宫中步行,“谨言慎行,无有僭越”。
这多稀奇啊。
古代权臣最喜欢什么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通过皇帝的礼遇,高出寻常臣子的规格,以凸显自己特殊的地位,摆一摆别人没有的威风。
祝灥曾经赐过程丹若“见君不拜”的特权,但她拒绝了。
彼时,祝灥已经十三岁,很难说这个恩典有没有试探的意味,我以为有。
因为程丹若的回答“君臣有别,铭刻在心,纵小礼不敢废”。
很多人解读这段对话,或以为她恪守礼仪,或是认为她在消解祝灥的疑心,表达自己不久后愿意还政的意愿。
但我不这么想。
古代的“礼”归根究底是等级,周天子八佾,诸侯六佾,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地懂礼貌。
恪守礼的人,自己对上恭谨,也必然希望下面的人对自己恭敬。
程丹若完全不是这样的人,她乘坐青幔马车,打扮朴素,从未强调过自己上位者的身份。因此,说她守礼而婉拒,完全站不住脚。
至于是不是在表达自己的忠诚,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反正在我看来,少帝既然已经起了疑心,那就不是三言两语能说通的。他们之间不存在误会,乃是实打实的利益之争。
根本矛盾不解决,光惺惺作态就能改变局面吗我不信。
纵观程丹若的人生,以及谢玄英后期提出的限制君权的主张,这段话的意思更像这样
我永远记得你先是皇帝,再是我的外甥。
我不奢望犯错被人放过,宁可防范未然。
很多人说我阴谋论,可我坚信,守礼之人难长远,唯谨慎方能善终。
庆天四年的事就是一个例子。
“上戏宫人为乐,宁国夫人笞之,倍于己”。
从名分上说,程丹若是祝灥的姨母,虽是犯上之举,可也事出有因,搬出先帝遗诏足够应付了。再不然,打多少还多少,也能堵住悠悠众口。
她偏偏领了双倍责罚,这已经不能说是谨慎,堪称警惕。
你就算恨我,也没有办法拿这事找我算账。
有趣的是,程丹若克己守礼,对别人却十分宽容。
有一个御史叫石坚之,人如其名,又臭又硬,少时家贫,住茅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