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种子们,被小心藏进地窖,以待来年。
接下来,得先为冬天做准备。
东花厅有炕,但平时不睡,只是用来坐,冬天却不能再睡床,所以,趁着现在天气好,得清扫重整。
炭也需要提前购买储存。
趁此机会,程丹若了解了一下山西的煤炭情况。
时人是怎么理解煤炭的呢
虽然李时珍还未写出本草纲目,但或许,他的手札中已经有了如下记载
“石炭即乌金石,上古以书字,谓之石墨,今俗呼为煤炭,煤墨音相近也。”
因此,此时的煤炭就已经有了后世熟悉的称谓。
并且也做了细分,把大块的坚硬的称为“炭”,细碎如沙的称为“煤”,一般来说,更好用的是炭。
炭分很多种,最好的叫煨炭,无烟而耐烧,埋在炉子里日夜不息。
程丹若专程叫了负责采购的陪房媳妇虽然与晏家赠予的陪房并不亲近,但该给的好处与器重,她从来不曾少过。
她说,自家买的炭就是煨炭,又道“肥炭有烟,煤末不耐烧,哪里敢给夫人用呢。”
程丹若想了想,却让他们买些煤来“我小时候见过煤做的炭,想再瞧瞧。”
洪夫人挑的陪房都老实,虽然心里兴许嘀咕两句“贵人事多”,但口头上从来没有敷衍,赶紧应下了。
隔日,程丹若就看见了煤球。
货真价实的煤球,圆形的,也是放在炉子里烧。
“这是煤末做的”她好奇地拿在手里,“掺了什么”
陪房媳妇说“掺了黄土和水,这种东西比炭容易买卖,就是烧起来烟大,气味不如香炭好闻。”
程丹若心里有了主意,道“拿炉子来,我烧来瞧瞧。”
既有煤球,自然也有炉子了。
她在院子里点了,架上锅,准备炖一锅奶茶。
做这个已经轻车驾熟,但拿开以后,炉子里的火焰已经有熄灭的痕迹。
程丹若拿过炭盆边的铁钎,在剩下的煤球上均匀地戳了几个洞。然后,招手叫来竹枝“有个差事给你。”
竹枝忙道“夫人尽管吩咐。”
“再拿个炉子来,一样烧起来,但用这个煤球。”她嘱咐道,“不必特别照看,和平时一样就行了,我想看看这个煤球能不能烧得更久。”
竹枝仔细记下,点点头道“奴婢知道了。”
“过一夜,明早上来和我说。”
次日,落了些许小雨。
程丹若梳头的时候,竹枝过来回禀“好的那个煤球,昨晚上睡觉前就熄了,夫人弄过的那个,烧到半夜就都成了煤灰,早晨瞧着也灭了。”
她笑道“这就够了,有洞眼的更不容易灭。”
沉吟少时,叫住准备走的谢玄英,“等等。”
谢玄英驻足“嗯”
“衙门里买煤没有”她说,“没有的话,我想找人定一批。”
谢玄英道“哪里用得着买,史家早就送来了。”
程丹若愣了愣,无奈道“够机灵的。”
之前,长宝暖成立时,她专门挑了大同本地的两家人入股分汤,其中做煤炭生意的就姓史。
谢玄英道“你要买也未尝不可,我自有用处。”
她问“什么用”
“多了。”他道,“天寒地冻,自要抚恤留养院和育婴堂,米、肉、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