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制的不大灵光的分液漏斗,分离出原液也就是底部水的部分。
倒入碳粉吸收液体。
理论上,此时的炭会吸收青霉素,所以,将其装入干净的器皿,以蒸馏水洗涤杂质。
洗完,再以醋水洗一遍。
醋水完了是碱水。
用漏斗过滤一遍,最终得到的液体就是成品。可以按照大蒜素时的办法,培养细菌菌落,进行药敏试验,从抑菌效果判断是否成功。
当然了,抑菌不代表提取的真的就是青霉素,也可能是展青霉素
等到动物实验的时候,可能直接会把动物给毒死剂量够的话。
但判断是药还是毒,得有个前提。
首先,要成功提取出原液吧
这一步就完全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第一次实验,5个样品全倒在了最后的清洗上。
根本没有液体出来。
因为用的不是玻璃管,而是瓷,完全看不见里面到底是什么问题,不知道是堵住了,还是碳放得太多,吸干了水分。
程丹若倒推了一遍,猜测是前期没有过滤干净,于是第二回,她不再用棉花,而是试了几种宣纸。
众所周知,好的宣纸都非常贵青霉素还没出世,成本就往上跳了格。
碳也减少了一半,最终得到了少量溶液。
进行药敏试验,菌落培养如大蒜素时所作。
然后,毫无悬念地失败了。
这有以下种可能
1、霉菌里含有青霉素,但提取过程中失活了,没能起效
2、含有青霉素,青霉素有效,但菌落不对毕竟是靠垃圾显微镜选取的菌落,不对症。
3、失活菌落不对
4、实验过程出了岔子,某一步错误
5、霉菌里压根就没有青霉素
程丹若的实验目的,并不是马上就提取出青霉素,而是靠青霉素的效果筛选出青霉菌,然后培养这部分菌落,考虑怎么样真正提取出有效的青霉素。
考虑到5个样本全部失败,她从概率判断,5的概率比较大。
所以,她决定换个办法。
先筛选霉菌,找到疑似青霉菌的菌落,再用培养液培养,以此提高成功率。
5个木箱增加到了10个,然后不去管它,先过中秋。
中秋,谢玄英放假,带着程丹若去恒山秋游。
路程有些远,但天气很好,秋高气爽,程丹若仍然选择骑马出行。
马儿慢悠悠地走,他们也有一搭没一搭聊天。
谢玄英道“我还以为你药不做成,没心思爬山呢。”
“要是这样,我这几年都不用做事了。”程丹若眯着眼,享受着微风拂面,心情很好,“这种药非常非常难做,一年内能成功就很好,而且就算做成了,能不能治病也未可知。”
土法制作的青霉素,注定无法大规模生产,也无法保证效用,实际生活中,也许还不如毛衣。
至少毛衣面世后,必然能拯救一些因寒冷生病,或是直接冻死的人。
谢玄英略有稀奇,这可不是她的性子“那为什么还要做”
“有的病,能赌一赌运气都是一种幸运。”她说,“总比等死好。”
青霉素的提取,她打算当成一件长久的事去做。有空了就做一做,不强求一定要出结果,但也不会放弃。
万一,哪天就成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