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六百零三章 《流浪地球》架构(2/2)
编剧必须考虑人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和故事在环境中的合理性。

    环境构建好了,编剧们才在这个环境里塞入人物和故事。

    但是编剧在剧本上不会像家那样过多的渲染环境,剧本头一句一定是场景,比如“白天,走廊”或者“黑夜,办公室”。

    场景描写很简单,但编剧却要最先构思这个。

    这大概是编剧和家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很多作家跨界写不好剧本的原因所在。

    在程玉安的有意引导下,各位编剧碰撞得很激烈。

    首先确定下来的是两个主要场景。

    外部环境,地球开启流浪之旅后,原着对外部环境有比较详细的描述,这个可以参照完善并做出初步概念图。

    地下城,这个在里几乎没有具体描写,这个场景需要美术团队自己去构建。

    但是程玉安给整个筹备团队定下的基调是,流浪地球的故事不发生在遥远的未来,而是在5070年后的近未来。

    所以美术团队在追求科幻感的同时不能太跳脱,从而丧失必要的真实感。

    美术团队第一次拿出挖山的矿车里写到人类在山上挖石头充当行星发动机的燃料设计稿时,被程玉安打回去了。

    设计得太精美,太科幻了。

    根据初步的编年史,第一组行星发动机在本世纪三十年代末建成。

    那时候的矿车设计不会是美术团队拿出来的这样。

    无人驾驶更是不可能。

    程玉安要求“要么用现有的样式,要么在现有样式上稍微修改。不要做的太虚,看着影响代入感。”

    两个主要场景确定下来后,编剧组开始构思人物。

    男女主角叫什么,出身年月,身份、习惯、家庭、履历等等,都要写好人物小传。

    但这些东西又跟故事大纲紧密相连,没有故事,人物太空,立不住脚。

    程玉安跟编剧组磨了三天,提出了很多很棒故事切入点。

    比如有编剧想从里飞船派和地球派的争端切入,写一出在地球流浪过程中两派的斗争。

    有人想写中那场太平洋冰上赛车运动会,写末日冰洋上人类的渺小和无助。

    还有编剧胆大,想写地下城造反。

    都是很好的点子,但都被王鸿卫和程玉安否了。

    这些点子或涉政或太哲学,都不容易看懂。

    “我们有最好技术,所以故事一定不要拍的太深奥,否则观众注意力会被转移。我要的是一个发生在流浪末日里的简单故事。”程玉安给流浪地球的故事大纲定下基调,“阿凡达就是这样,他的故事简单,甚至可以说是简陋。这样我们才能让观众不费劲的沉浸式观影。”

    流浪地球的卖点是高水平工业化制作,顶级导演的顶级特效。在这样的框架下,故事越简单越好。,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