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明智“床还结实,可以继续用,柜子箱子我给她打一个就好了。”
自己家就是做家具的,缺什么自己做起来也快。
顾向恒在知道他们两个有表妹要来这边下乡,想要和他一起去接人,多看了他们一眼,这是巧合,这也太巧了
他更相信是走了关系。
在这点许多地方还是比较宽松的,有的选择可以随他们选,这样有目标的话,走走关系就可以去想去的地方。
看样子这个叫郑乐英的知青来这里投奔她的外祖家,不会像其他知青那样不适应了。
对这些知青的到来,顾向恒是欢迎的。
因为代表着新鲜血液,而且这些知青要是用的好了也好用,比如他想改进一下大家一些不好的坏习惯,需要外力的推动,还有想让大家知道更多别的地方的生活,开阔眼界,眼界广了,心胸也会跟着更广大。
比如他近段时间就有在构思村里的扫盲。
1950年,召开全国农农教育会议,确定扫盲,在五十年代,村里搞过不少,但是成效不是很让人满意。
小孩子学习都不定性,难道大人就会喜欢学习了
更别说大家下地辛苦一天,本来就身心疲惫,对学习更是不感兴趣,所以扫盲活动一度停滞。
顾向恒现在想要重新做起来。
不说学富五车,能认出常用字,会签名,就很好了。
要是有人顺带着被激起了好学之心,就更好了。
而且扫盲了,学普通话也更顺理成章,不会有外地人来了,就无法交流。
有些知青觉得自己受到了排挤针对,这是误会,他们这里真没有这样的事,换成本地村民也是一样的,语言不通,而且很多年纪大了,更不会一门新的语言,双方都听不懂,这怎么跟知青交流只有这些知情学会了本地话,才能跟大部分村民无碍沟通。
要是知青当老师,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自带的谈资就能吸引大家的注意。
因为要接人,不知道他们带了多少行李,顾向恒驾驶牛车过去,江景瑜江景腾搭了顺风车。
三人一起坐着牛车,一边有一搭没一搭的说话。
顾向恒跟江景瑜取起了经,说起了扫盲的计划。
这是好事,江景瑜是支持的。
顾向恒问江景瑜“有没有兴趣当扫盲老师,有空过去讲一节课,你可以讲你连载的那些连环画上面的故事,也可以讲其他故事,我希望能够趁机教会大家用更多的字,知道更多外面的世界,开阔眼界。”
他的话语里不乏惋惜“很多人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最远的就是县城,去县城来来回回就走那几条街,他们没有上过学,不认识字,接触的不是自己家的,就是本生产大队的,认识被局限了。”
这是事实。
就像叶红秀,她是细柳村的,嫁到了上庄村,迄今为止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县城,除此之外,她还去过王家坳走亲,然后就没了。
她的大半辈子,都在这片土地打转。
像江景腾不到二十,去了一趟海城,这是很少见的,这么久了,还时不时有人问他一路的见闻。
江景瑜问了时间频率,顾向恒沉吟了一下,“这件事,我还要看看这回新来的知青性格特长,按照我的想法是请七个人,每一天都有一个人扫盲给大家上课。”
“要是今天没空,明天去,明天没空,后天去,只要有空了总有人在给大家上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