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歌儿主动问,否则谁都不要主动去跟她提,家中往常怎样今后还是怎样,不要影响了正常过日子,一切都顺其自然。”
“你们的担心和焦虑我全都明白。但你们也都清楚,她早晚要面对这些,歌儿如今已经四岁了,是时候开始让她去面对了。”
“可是”
她才四岁啊
四岁还是孩子啊
才四岁,就不能再当小孩子了吗
“哎”
屋中气氛一时陷入了沉沉的低迷中。
从这天开始,闻歌发现家中人见到她时都会表现出一种欲言又止的担忧和焦虑,她便清楚是老太君把该告诉的都告诉家中人了。
如今大家该知道的都知道了,这下担心的从老太君一个人变成了侯府一家人。
不过大家虽然焦虑,但都尽量不在她面前表现出来,维持着同以往一样的生活节奏,如此闻歌也就当没发生什么大事儿,跟着大家一起顺其自然。
家里人肯定是要忧心一阵子的,这种忧心不是马上就能消除的,语言只能带来一时的安慰,时间长了她会用实际行动带给大家安全感,慢慢就会放心了。
所以,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办法,
接下来的几天,家里人都为了闻歌要出门上学而忙碌起来,比如做新衣服啊、缝新鞋子啊、织书袋啊、买笔墨纸砚啊
老太君则开始闻歌细致介绍了几户人家,都是今后蒙学堂里要与她做同学。
当今圣上年迈,太子早逝,只留下一个五岁的太孙,也是如今皇嗣中唯一的血脉。原本宫里是想让余太师来宫中给太孙启蒙的,老太师不知为何干脆直接弄了个蒙学堂,一同收了几个其他家的孩子去,这才有了蒙学堂。
据闻歌分析,老太师这是故意的,虽然太孙是皇嗣唯一的直系血脉,但宫里还住着其他一些宗室孩子,比如这个王爷的儿子那个王爷的孙子,好几个孩子都住在宫里呢,美其名曰给太孙作伴,其实是怕万一太孙要是因为个什么意外没了,皇帝又没有别的血脉了,那就得从这些自小在身边养大的孩子中选一个过继。原轨迹中顺王二子最终能登基就是因为这个。
余老太师是天下读书人信仰的存在,忠君爱国,君子大义,尊崇正统,读书人死心眼,看不惯那些把孩子送去宫里“陪读”的鸡鸣狗盗之辈,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有辱斯文他不爱搭理现在宫里请他给皇嗣开蒙,他要是去了就不能只教一个,要教就要教一群,老太师不乐意,所以他就在家办个学堂,再收几个京城其他勋贵的小孩占名额。这样就可以好好教导太孙,又不用生气了,读书人嘛,最重气节。
闻歌在名单中听到了两个耳熟的名字。
陈相爷幼子,陈慕河。
顺王二子,赵彦。
这两个在原轨迹中,一个是原主的初恋,一个是原主的丈夫。
原轨迹中原主并没有去余老太师家上学,同陈慕河的交集大多基于邻居间的来往,同赵彦更是十三岁之后才第一次见面。看来如今他们要提前见面当同学了。
“方才太祖母同你说的可有哪里没听清楚”老太君问闻歌。
闻歌“太祖母,那个陈慕河家,就是前段时间搬到我们隔壁的那户吗”
“是的,陈之舟是庆历八年的榜眼,之前一直在晋川地带做了十几年地方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颇有能力,如今一朝进京成为天子近臣他家同京中的关系倒是比较简单”
京城勋贵人家的关系错综复杂,沾亲带故,老太君给她介绍未来同学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