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应笑出声。
可他看钟应笑得灿烂,补充问道“难道这木头又是一千年以上的乌木”
钟应乐不可支。
“别笑了”厉劲秋抓住身边这家伙,“说实话也有错”
钟应忍住笑意,越发觉得厉劲秋有话直说的脾气有意思。
“你说的确实没错。这把琵琶从市场价格来讲,不应该这么贵。”
如果不是弗利斯一口价一千万欧,也许这把琵琶,已经以五万、五十万之类的合理价格,来到他的怀里。
钟应讲述了富商弗利斯的行为,厉劲秋更觉得有钱人果然是匪夷所思的暴发户。
“一百三十万直接翻了七倍”
他嗤笑一声,透着对弗利斯的鄙夷,“钱多就是喜欢烧。所以,这琵琶也是遗音雅社的乐器”
“也许是。”
钟应不敢完全肯定,但他认真的说道,“即使是遗音雅社的木兰琵琶,恐怕郑婉清女士也没想过能够拍出这么高的价格。”
“沈先生曾说,楚家琵琶众多,珍贵的唐代琵琶至少有六把。木兰琵琶作为素净紫檀木乐器,很平凡、很普通,唯独它的雌雄双蕊源自木兰辞主题,又雕刻了木兰花,楚先生才将它们带进了遗音雅社,与夫人郑婉清一起,为重谱乐府诗出力。”
乐器本身的价值不可考。
但是木兰琵琶的流失,带着两位优秀的音乐家,消失在历史洪流,就成为了钟应和师父最深的牵挂。
钟应没能去过美国,可师父告诉他,华人互助会至今有楚书铭、郑婉清及女儿楚芝雅的合照。
他们顺利到达了美国,顺利的找回了木兰琵琶,顺利的登上了回家的邮轮
“但他们没能顺利回家。”
钟应的讲述总是平静。
然而,厉劲秋每一次听,都觉得心跳抽痛,常常与消失多年的音乐家共情。
“这么多年,并不是只有我和师父在找这些乐器。”
钟应不过十八岁,说出来的故事,绵延了近八十年。
“清泠湖商会、清泠湖大学音乐学院、清泠湖音乐协会、美国华人互助会都在一起寻找它们。大家买回来、借回来的琵琶,挂满了音乐学院的乐器室。”
钟应手上没有楚郑夫妇的资料,但他每次走进音乐学院的乐器室,都能见到墙上挂满了琵琶。
法国拍卖行的玳瑁轸,意大利私人收藏的玉四品。
他站在那面琵琶墙前,感受到无比的震撼,还有跨越了光阴的惆怅。
因为它们代表着长达数十年的努力,以及背后不肯放弃的身影。
那些他并不认识的前辈们,耗费了金钱、精力,只为了带回琵琶,像是琵琶寄居了楚郑夫妇的亡魂,渴望着魂归故里。
“遗音雅社的乐器,就像我们走失的家人,如果我们不找它们,它们可能永远回不了家了。”
厉劲秋看着钟应,像看到了许多人。
他仿佛也见到了满墙相似的木兰雕花琵琶,终于知道,钟应为什么会如此执着于十弦雅韵。
因为那张藏在贝卢手上的古琴,可能是他唯一能够确定踪迹的乐器。
遗音雅社其他乐器,就跟这琵琶似的,沧海一粟,大海捞针。
“所以你的曲子里,不止是纪念死难者,也在纪念战争中消失的人。”
厉劲秋感受到的那份希望,更加具体,“无论是战争中流失的遗音雅社乐器,还是毛特豪森死去苦难者,你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