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章 第4章(1/2)
    来到这个世界的前六年,王谨做了许多事。

    两岁那年,被亲爹抱着去了一趟自家的田地,收录了一大堆植物和农作物,一天之内就拿到了好几百的点数。

    三岁那年,当他踩着板凳终于能够得着水缸之后,便悄悄把之前花了一千点数购买的高浓度营养液分成几十次加了进去。从那个冬天起,温氏的病就再也没犯过,家里所有人的身体都越来越好。奶奶的腰也不酸了,爷爷的腿也不疼了,农忙的时候干一天的活也不觉得累了,村子里的人都夸王家的风水实在是好。

    四岁那年,“王谨”这个名字被正式写在了族谱上。从那天起他才知道,自己这个“王”,竟然是太原王氏的王,而且还是唐朝名将王忠嗣那一支的后人。虽然只是旁支的旁支,但也算是很有底蕴了。不过王谨倒也没觉得特别惊讶,毕竟生活带给他的惊喜已经够多了,已经很难有什么事能让他惊讶了。再加上王家本身就跟村子里其他的庄户人家有些不一样,他早就有些猜测,如今只是彻底确认罢了。

    五岁那年,在温氏有意无意的教导下,王谨已经能完整背下三字经了。王家人也开始相信王谨一定是从出生那天起就有文昌帝君保佑,这才如此天赋异禀。而且自王谨出生之后他们一家人的日子就越过越好,这孩子更是自幼早慧,说话走路样样都比别人早,还格外乖巧懂事,跟其他的同龄孩子一点都不一样。于是,这一年,王老爷子拿了书本亲自教他认字。

    永和六年,王谨虚岁六岁。

    今年除夕时,王老爷子喝得有些多,谈起了不少旧事。

    太原王氏,自唐之后便开始没落。

    北宋末年各地频频起义时,王氏的族人们大多迁去了江南,但王老爷子的爷爷并不愿意离开。

    倒也不是多舍不得,只他是个老实人,父母早已去世,也没多少读书的天分,唯一的爱好就是刨木头,每次跟族人应酬都觉得十分头疼。

    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希望能窝在一个小地方种种地,做做木活儿,老婆孩子热炕头,多自在。

    于是,他便做主将自己这一支分了出去,来到月溪村扎了根。

    本朝太祖皇帝登基后,励精图治,抑豪强,清隐户,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什么五姓七望、七姓十家,全都成了明日黄花。

    王家的那位老祖宗因为读书不好,父母又早早过世,受过不少族里人的排挤。

    因此,他的心中一直有个执念,那就是希望他的子孙能有人考上功名,为他们这一支争一口气。

    只可惜他们这一支实在是有些人丁艰难。一直到王谨的大伯和父亲这里,才摆脱了四代单传的命运。

    这两兄弟倒也争气,刚成婚没两年就各生了一个儿子,喜得王老爷子直道老天保佑。

    只可惜从王老爷子自己,到王谨的两个哥哥,这一家子男丁里竟没一个会读书的。字倒是能认识不少,但真要他们去研究那些“之乎者也”都是些什么意思,那可真是要了老命。

    因此,在王谨出生前,王老爷子基本上已经放弃“帮祖父完成遗愿”这件事了,就打算一家人一辈子窝在月溪村里,安安分分地种田。

    王谨四岁那年,二儿媳妇突然说起,她今天做绣活时随口念了几句三字经给几个孩子听,谁知大侄女就记住了一句半句,小侄女半句都没听进去,一旁的自家小儿子却全都背了下来。

    当时王老爷子并没有多想,只觉得是二儿媳妇爱子心切,难免有些夸大其辞。

    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他对老王家的这个基因实在是有些绝望,哪怕二儿媳妇之后还提了几次小孙子记性好,他也没放在心上。

    记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