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9章 第 39 章(2/3)
,什么叫“有感而发”。

    从前还曾羡慕齐佑时常会“诗兴大发”,后来他便发现,自己好像也渐渐习惯了这样表达情绪的方式。看到美丽的景色,吃到好吃的食物,读到有趣的文章,自然而然地就想要赋诗一首。

    不过,王谨到底不是一个情绪起伏很大的人,因此,从一开始他就确定了自己的风格,那就是模仿他的本家王维,这一位“诗佛”。

    上辈子习惯置身事外,以旁观者身份探索世界的王谨,如今重新拥有了孩童般的好奇心,加上他自身极强的观察能力,不俗的艺术触觉,扎实的基本功,庞大的量,再加上齐秀才的引导,同齐佑的切磋,王谨这向“诗佛”看齐的路子走得极为得心应手,驾轻就熟。他打算等日后有时间了再去研究研究佛理,把这种风格贯彻到底。

    此刻,在考场上看到王维的诗题,王谨自然是毫无压力。

    这诗题“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出自王维的早期作品桃源行。而这桃源行则是取材于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并在后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了这“桃花源”的意境。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极具画面感。

    看到这两句诗,王谨的思绪不禁飘到了两年前。

    两年前,王家人在后山上度过的最后那一段日子,便正是早春,桃花盛开的季节。

    他们居住的山洞附近也恰好有几棵野桃树。平日里,温氏和王蕙最爱坐在桃花树下绣花,临走之前,王菀还剪了几枝桃花,在王谨的帮助下,成功把那桃花枝插在了县城宅子的后院里。

    不问世事,安宁和乐,怡然自得,那一段在山上的日子,在王谨心里,就是真正的桃花源。

    那些温馨的画面像电影一样在脑中闪过,王谨嘴角轻翘,提笔蘸墨,一首五言八韵诗顷刻便成了。

    读过一遍之后,王谨自己也十分满意,于是便接着去做前面两道四书文和五经文题。

    这些已经练习过千百遍的四书五经作文题,对王谨来说,其实并不比那些填空题难多少。只比昨日略晚了几刻钟,他便已经答完了这份试题,并将答案都抄在了答题纸上。

    下了一阵围棋,等到身边空出了几个位子之后,王谨便也起身交了卷。

    袁县令接过王谨递来的试卷,低头细看了一番,心下忍不住惊叹。

    这两篇文章作得极好,言之有物,平实又不失锦绣,用典也恰到好处。到底是世家后人啊,虽说是旁支,可家里指不定还有多少藏书呢,袁县令不禁感叹。

    而这诗题,本来他选王维的诗也只是出于无意,可第一场考完之后看到王谨的表现,又想到王谨跟王摩诘的渊源,他心里倒是对王谨的表现多了些期待。

    而王谨也果然没让他失望。这诗从容雅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倒真有几分王摩诘的风格。

    他原本想着,只要王谨这场答得不错,就把案首的名头给他。毕竟,他们清源县出了这么一个“小神童”,也算是他的政绩。

    他可不是什么迂腐的老古板,看到年纪小的学子就总想着打压。他们老袁家那几位把生意做到大江南北的老祖宗,甚至包括他爷爷和他爹,哪个不是十岁出头就能管一个分店,手下有好几十号伙计的人物,他可从来都不会小看任何一个孩子的能耐。

    而这王谨果然也没让他失望,这份试卷答得何止是不错,简直就是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

    袁县令心想,如果这孩子在律法和算学上也这么擅长的话,那今年的府试和院试,他就彻底不用愁了。

    想到这里,袁县令笑着对王谨说道“下一场要继续保持。”眼神中带着明显的欣赏和鼓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