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话的王诚忍不住缩了缩脖子,努力回避着他大伯的视线。
他小时候可是闯了不少祸,他爹和他爷爷都是说几句就轻轻放过,只有大伯每次都要板着脸训他好久。家里这么多人,唯一能让他有些害怕的就是大伯了。虽然现在他也大了,知道这都是为自己好,可还是下意识地不敢和大伯对视。
王谨看着王诚那躲躲闪闪的眼神,心下有些好笑。正好大伯的话也让他想起一件事,于是王谨便顺势开口替王诚解围道“对了,二哥,你跟村子里的孩子都比较熟,我想问问,咱们这一辈的孩子里,可有那种过得比较艰难些的”
王诚奇怪地看着王谨道“你问这个做什么”
“我打算找两个书童,最好是吴、郑两姓的族人,年纪只要比我大就行。当然,家里的环境最好也能简单些。”
王谨生在月溪村,哪怕以后搬去再远的地方,这个居住了近百年的村子也是他们王家这一支的根。此时普通老百姓家的读书人身边的书童大多都是族里的同辈,王家自己没有宗族,但月溪村里吴、郑两姓的族人却不少,帮扶一下他们族里的孩子,也算是间接表个态他们王家将来再发达,也不会忘记月溪村。
“家里环境简单”代表着什么,王诚再清楚不过了,他很快就想到了符合要求的人。“吴家有个吴山,今年十三四岁左右。他娘是个寡妇,之前出去避祸的时候伤了身子,前年就不在了。家里的地为了给他娘看病,也都卖得差不多了。这吴山身子也有些弱,去县城里打工人家都看不上他,如今只能帮村子里的人跑跑腿,挣几个散钱,要么就是靠亲戚接济。我上次回村的时候看他比之前瘦了不少,估计平时也是有一顿没一顿的,过得着实算不上好。”
“这个后生我知道,他娘我也认识。”邓氏道。“他娘之前快不行的时候我还去探过病,这吴山为了给他娘买药,自己都舍不得吃饱饭,这才落下了病根儿。总之是个好的。”
“只是这后生想来也不识字,身体也弱,做书童真的合适吗”大伯王修平开口问道。
“这个没事,只要按时吃饭,身体总会慢慢变好的。”王谨顿了顿,接着说道,“其实说是找书童,也只是为了给村子里的人卖个好,表个态。只要人不坏,总能找到活儿干的。”
太祖在位时废除了人口买卖制度,不过他也并没有一刀切地砍掉奴籍的存在。毕竟,那些钟鸣鼎食之家少不了人伺候,也多得是不希望外传的秘事,世情如此,对于这些被雇佣的人群,还是多少需要有一定限制的。比如不得随意出行,比如后代不可参加科举等。
试想,如果一个官员家里的仆人通过科举考试成功入朝为官,那么这位官员,岂不是满头的小辫子任人揪那些大臣们肯定是不能允许这样的事发生的。
好的一点是,曾经的“买下人”,变成了如今的“签终身契”。除了官奴,其他人想要入奴籍,签这个终身契的时候,必须都得是自愿的,否则就与绑架同罪。
并且,律法规定,犯事的仆人婢女一律交由官府处置,不可随意打杀。如果你非要“自行处理”,一旦被人发现,刑罚虽然不重,但面子可就丢大了。
尤其是,对那些最爱呼奴唤婢的朝廷官员,一旦家里有人虐仆这件事被人发现,那他的政敌一定会揪住这个小辫子狠狠参他一本,更别说还有最爱暗地里观察别人“治家严不严”的御史,这种事也会变成一个人终生的污点。
在这个阶级分明的封建社会,任意两个人之间都很难存在所谓的“平等”,更别说替人打工的仆婢。
但因为太祖当年的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