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叶的信, 一封写给本地的报社,另一封写给校长。
在给报社的信中, 苏叶描述了一群孩子凭借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利用课余时间赚钱资助了困难的同学的好人好事。
做好事必须得留名,偷偷摸摸把好事全做了,别人都不知道。回头吃亏了找谁撑腰去
苏叶可不是这种老实人。
苏叶还亲手把信送到了报社的门口。
日报社接到这封好人好事的投稿信, 非常感兴趣。本地报纸专门空出几个版面宣扬这种“为人民服务”、“学习雷锋”的先进事迹。编辑同志收到信后, 陷入沉思。
夏记者读完信, 兴致勃勃地说“这可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去联系这位苏老师, 问他们愿不愿意做个专访。”
平时“好人好事”、“先进精神”版面刊登的多半是学生拾金不昧、工人同志为了完成指标集体自愿加班、为了挽救集体财产同志不牺资助贫困学生倒是头一回。
这年头念书是困难的事, 有了国家的资助, 高中、中专、大学学费不仅全免,每个月还有十块钱的补贴涵盖伙食费。社会全把目光看向了这三个部分, 却忽略了儿童的教育。
其实,条件真正困难的孩子往往连小学、初中都没念完。
很快, 苏叶接到了记者同志的采访邀请, 她和记者约了周末的时间。
周末。
苏叶牺牲了自己到郊外“改善”生活的时间,陪着学生走街串巷地一个个家访。孩子们对夏记者的到来感到很奇怪。
夏记者摸着相机,笑了笑“今天夏叔叔是在报社工作的,今天就和你们苏老师一起陪你们走这一趟。”
他们先来到马建国的家里。
马建国家住在一个老旧的筒子楼里,父母亲双双去世, 仅靠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在巷口接点裁缝活, 艰难度日。爷爷去年生病,这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马建国懂事地退了学,回家接点零活补贴家用。
他们提出要资助马建国重返校园,他的爷爷奶奶不敢相信,苏叶再三保证他们有钱,还当场掏出了十五张大黑十。
“你看,这是我们挣的钱。保证让他有书念,娃儿念完初中考上高中、中专,以后可不就能出人头地了”
“等中专毕业了,他就不用那么辛苦,能吃国家粮、领国家的工资,多好呀”
两个老人家听得眼泪哗哗地冲下来,哭得像个老孩子。
苏叶根本没法看下去,只好把头偏向了一边。夏记者把马建国不足10平米、破旧的家拍了下来,还拍了一张他拉着三轮车载废石料去换钱的照片。
接着,苏叶他们来到了钱小荷家。
钱小荷的父母正准备给女儿说亲,他们听到要让钱小荷重新回学校念书,直摇头反对。因为家里孩子太多,口粮不够。钱小荷的爸爸要用她换五十斤的粮食。
“老师啊,我们家三个孩子,要是都供了饭都吃不起了”钱小荷母亲说,“她哥哥说媳妇也要钱”
那个酒鬼父亲醉醺醺地伸出一个巴掌,说“要让她去念书行,给够我这么多粮食,我就让她去念。”
苏叶听得内心直吐槽,这种青黄不接的时节,谁能一口气掏出这么多粮食
一袋粮食就把活生生的姑娘给卖了,多么令人齿寒。
同学们听了都为钱小荷捏了一把汗,他们担忧地看向苏叶。
苏叶严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