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不义。还有那新妇。啧啧啧”
又有人说了起来“据说那周家女嫁了两年就去了,也指不定有什么猫腻呢”
“才嫁人两年”云婉瞪眼,先是疑惑起来。“那周家女以前没什么身体问题吧。”
“怎么了好好养在深闺十七年,平日里街坊邻居也看了,多好的闺女啊。没病没灾的,就这么去了。”
“哎,你们说,我就记起来了。”云婉作恍然大悟状“是不是那个笑起来甜甜的,圆脸,梳着辫子的女孩儿。我见过,每次去茶楼的时候,老爷在里面谈生意,她就给我爪两把果子让我吃。”
说完她忽然低下了头,沮丧起来。
“好好的,怎么就走了呢。”
情感是会感染的,也许你对一个人的印象并不深刻,可并不是每个人对人都有印象,当一个人离开的时候,人们慢慢的将其淡忘。但是只需要有人提起来,哪怕只是淡淡的一个印象,都会无限性的将那种唏嘘感加强。
人在最后的回忆里的模样会被无限放大。
这就是为什么老是说活人争不过死人的缘故,因为印象会被不断的在记忆里美化,不断的加深,素日里还好,一旦打开了一个匣口,回忆就会美化那样的存在。
周围的人也算是看着周家女长大的,在港口的人,总能遇见那位眉眼弯弯笑起来的女孩儿,在茶馆总会被递上两盘免费的果子,女孩儿的头发会用桂花油抹的乌黑亮丽,用辫子盘起来梳成发髻,在春日之际会插着两朵明艳的花。
是花儿一样的年纪,花儿一样的人。
可花儿突然就这么凋谢了,每个人的印象里都是不可执行,还有对命运无常的唏嘘。在悲惨的命运面前,除了悲悯的同情,还有对那些黑暗本身的厌恶。
碎嘴的婆子愣了半晌,似乎也是想起了什么。低头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是啊,多好的孩子,怎么就去了呢”只要一想起来的时候,都会觉得是昨天的事情,于他们而言是如此,于只有一个孩子的周老而言呢
都是做人父母的,便就是想炫耀性的说明绝户的危害,可只要一想这样的事情都会觉得唏嘘不已。相心比心,也会觉得难受。
一个男孩儿在一旁红了眼眶,看着不过是十三四岁的年纪,低头抽泣了一声。
云婉见他,好奇起来。
“你是谁怎么哭了”云婉摇着头,满面不解。周围的人被这个刚开始的开场白给感染了,热心的回答道。
“这便是周老的外甥乌小乙。本来是和周老一起照应茶楼的。后来拿姓郑的改了字号,就把他撵了。”
熊猫式挠头。
等等周老你有外甥怎么不早说说是逃荒,那么就该是你妻子家的孩子。这看起来还算是和你家女儿有些血缘吧
问题来了。
有亲戚的情况下你到底是为啥要把茶楼给郑新啊你脑子是不是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