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一起长大,情谊自然不比旁人,可这位宇文家的长房嫡孙却从小寡言少语。哪怕他们一群人热热闹闹地饮酒,他也总是安静坐着,非要旁人把话递到面前了,才会无可无不可地答上两句。所以裕王殿下叫他一声冷公子,虽是戏谑,却从没觉得是冤枉了他。
这是真正心性坚冷,临危不乱的人物。
不久前,他还曾铁甲烈马,长剑染血,沙场之上有横扫千军之势。
可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今日,在这京城之中,却握不住一盏酒。
元嵩暗自长叹。
他没有去看小苏夫人,好像根本就不在意,也没听见母妃唤出了谁的名字。毕竟,当年昭华长公主葬身梅岭,星夜兼程赶去扶棺的,正是裕王元嵩。
他甚至是红着眼,抖着手,这才掀起了棺中女子的衣袖,死死盯着她臂上形如勾月的胎记,半晌后,终于相信了那半具面目全非的残骸当真是他唯一的小姑姑。
是他亲自将小姑姑带回了长安。
偌大天下,人有相似并不奇怪。可裕王殿下却心知肚明,再怎么样,他的小姑姑也不会回来了。
只是此时此刻,无端端地,他突然就想起小姑姑出嫁之时,他们送至城外,最后也曾饮过一壶酒。
大魏金尊玉贵的长公主,年少时总是一身男装,潇洒风流,腰佩三尺剑,驰马过金街。唯独那日她一身红衣,层叠繁复,尾摆蜿蜒如同万里河山。
昭华长公主出降时,嫁衣之上,绣的是大魏边境六城的舆图。
那日,他们送出数十里,反倒惹得小姑姑无可奈何。临别之际,她看着不忍离去的众人,只好撩开了自己的凤冠红纱,又命侍女取来酒杯,下了马车,与他们一一饮过。
元淳和她感情深厚,说是姑侄,其实更像是姐妹,一句话还未说完就啜泣不止。小姑姑就握住了她的手,柔声细语地劝着,哄了许久。
她还能笑着与燕洵说,临近北境,就会改由他的父兄护卫,问他可有什么东西托她转交。
从始至终,长公主都神色平稳,不露丝毫异样。
那时,元嵩以为小姑姑是已经认了命,哀莫大于心死,这才惊不起半点波澜。
直到她面前的人饮过一轮,最后,终于换做了宇文玥。
元嵩至今记得,他扶着元淳,就站在小姑姑身侧。咫尺之距,他看见那白衣公子缓步而来,立在她身前时,突然就让小姑姑低垂了眉目,片刻沉默。
可也不过就是片刻。
再抬起眼时,她仍是笑着的,目光自宇文玥的眉间掠过,一触即收,看得极轻,眼眸却极深。
“你”
明明是一句话,却藏在她的唇齿之间,只说了一个字,便再不肯继续了。
裕王殿下顿觉不妙。
昭华长公主早已心有所属,这件事,世上唯二的知情人就是他和燕洵。
待到元嵩提心吊胆地望过去,小姑姑却忽然弯了弯唇,一口饮尽,仍握着酒杯不放的人竟成了宇文玥。
“你府中的白梅,若到花开”
长公主倒也不怪他,只是笑了一笑,侍女自她手中取走空杯时,元嵩终于听见她说
“再不会由我折下第一枝了。”
这一句还未落地,元嵩已下意识去看宇文玥,却见青山院主人神色不变,一抬手,饮下一杯,而后躬身行礼,无声退到了人群末尾。
步履平稳,一如往常。
裕王殿下莫名松了口气。
他是不愿意承认的,为防万一,他暗自做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