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宋来说,天竺根本就没有任何威胁,赵祯也没有把波罗王朝当成是一个对手,因为相比大宋的国力它不值一提,再说波罗王朝并未对大宋发动战争,只不过是敲诈和勒索大宋商贾而已。
这样一来以国家的名义发动战争,便是小题大做,若是大宋兴师动众的征伐,还是为了商贾征伐,天下人会如何看待大宋
这段时间大宋的朝臣已经开始逐渐向平稳过度,朝臣们提倡文治,他们认为文治才是当下大宋的治国之道,环顾四周已经没有一个势力和国家能对大宋产生威胁。
这也是赵祯要顾及的情绪,当下的大宋正处于一个变革时期,无论是在文化,教育还是在国力,军力上都是如此。
别人或许看不出来,但赵祯却能“看见”,现在的大宋如同一个身经百战浴血战场的战士,而这个战士已经杀红了眼,只有平复了他躁动的心,才能让他更好的前进。
眼下天竺波罗王朝便是一个契机,波罗王朝并没有入侵大宋,只是挑衅了大宋的尊严而已,没必要出兵征伐,但现在大宋的反应却非常的激烈。
朝堂之中的朝臣还算好,舆论也比较和谐,但民间就不一样了,大宋的百姓更多是支持大宋对天竺用兵的,在他们眼中这样的蛮夷之地就应该接受大宋的讨伐。
赵祯从奏疏上便能看出来自民间的火气,奏疏中甚至描述一个读书人站在宣德门外以头抢地,嚎啕大呼,指责天竺的嚣张狂妄,也向朝廷哭诉他的悲惨。
这读书人的父亲在通商天竺的时候因为天竺人的抢夺而奋不顾身,这是他自己家的生意,每个货物都是他的财富,岂能被被人抢夺而去
但谁想到读书人的父亲不光失去了财物,更是被人殴打致死,而随他一起去的管事伙计也被打成重伤倒在路边,若不是恰巧有另一个大宋商队经过,他们便也是有去无回。
消息传回大宋,义愤填膺之声甚嚣尘上,百姓们心中的怒气也是沸反盈天。
夺人财物也就算了,现在居然敢杀人这简直就是把大宋的商贾当作是待宰的羔羊,岂能简单的算了
那读书人知道父亲被人殴打致死,顿时生了癔症,书也不读了,直接带着干粮北上神都,在登闻鼓院敲响了登闻鼓,案情虽不复杂,但其他的事情就麻烦了。
一来不是在大宋出的事,而来事发之地距离大宋太过遥远,三来还涉及到别国,监察司,台谏院,以及登闻鼓院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唯一的办法就是等着赵祯回朝,于是乎这读书人便天天在皇宫的宫门之外哭诉天竺的最新,也请求朝廷为他做主。
但最后得到的结果必然是毫无回应,朝廷极少会为百姓个人而回复,民情司的官员也答复他了,朝廷暂时不能帮他,而官员怜悯他,悄悄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告御状。
对于现在的他来说,告御状是最简单的办法,虽然太子监国,但他却不能做什么,做的愈多错的越多。
告御状是读书人的唯一办法,读书人名叫陈宏,他便在御道边上的春福楼中住了下来,这里是皇帝回朝之后的必经之路,他打算告御状,在皇驾面前控诉天竺的罪行。
赵祯这么多年来给人的形象一直是慈民爱物的仁义之君,百姓对他的感觉简直就是圣人,对于他们来说是赵祯给了大宋不一样的今天。
心中的敬畏和敬仰自然是无话可说的,并且也使得天下读书人能入如今的大宋朝堂而觉得骄傲,毕竟明君当朝的景象能有多少
一个王朝能碰到多少贤明之君
在许多人看来皇帝和太子就相当于汉之文景,官家如文帝在前,太子像景帝在后,中兴汉室,但大多数人觉得单单是官家一个人便能抵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