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的确如此,始作俑者就是高太尉与齐丞相,便是那一晚齐丞相夜入高太尉府邸,两人商量的计谋,不得不说论起心机智谋,齐丞相远在高太尉之上,高太尉为了打压谢栩,捣鼓了一圈,又是郊外突袭,又是围绕兵器物资做文章,结果什么都没赚到。齐丞相倒是简单,就往水里丢了块石头,再编了个天象小道消息,便将民心勾起来,让舆论成为打压谢栩的最好武器。
古来最重要的便是民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民心可以捧起皇帝捧起臣子,亦可践踏毁灭。
这一招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不需要任何成本,还能为日后打击谢栩有利佐证,即便这一次没有彻底铲除谢栩,但只要石碑与天象的“黑历史”搁在那,便是留一个,两位奸臣一旦想反,随时可以打着清君侧的借口,斩杀谢栩再来逼宫造反。
对此顾莘莘急呀,只有她知道谢栩的民风口碑是如何取得的,在边关,在战场,为了国家,为了百姓,将安危生命置之度外,冲锋陷阵,浴血奋战,一点点挣回,结果回了京城,这些人想践踏就践踏,不费吹灰之力。
呵,说谢栩是奸佞,你们才是真正的奸佞
顾莘莘又岂是能看着自己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她暗暗咬咬牙关,绝不让奸佞之徒的阴谋实现
于是在几日后的某个夜晚,顾莘莘悄悄行动了。
这一晚谢栩被皇帝连夜召入宫中,有事商讨。这种情况在平时并不少见,毕竟皇帝经常召见谢栩入宫。
谢栩便一如既往入了宫。
如往常般,谢栩去了陛下内殿,谈一两个时辰结束,出宫,坐自己的马车回去。
不想这一次不同往常。
内殿里,谢栩陪皇帝商讨了两个时辰的时政,商讨结束后谢栩正准备离开,突然外面一声大喊“不好啦,走水啦”
古代走水之意就是失火了,失火的位置还不简单,赫然是君臣两人商议时政宫殿外围的墙上。
说来也怪,一般着火点都是木头或轻纺物较为集中地,譬如殿内木质轻纺家当多的地方,可外墙都是砖土混合泥等,不易燃烧,这是怎么点着的
烧就烧了,夜里正是风大,火见风起,迅速哗啦啦烧成了一片。
因为失火,宫人骚动起来,闹哄哄一片,有救驾的,也有去找灭火工具的,古代皇宫里会备几个大水缸,名曰“太平缸”,常年储水,就是为了避免哪天走水,需水来灭。
要将缸内水运过来不是瞬间的事,墙上的火遇风势越来越大,虽然烧不到内殿,但看着架势吓人,侍卫忙涌进内殿,想将皇帝救出来。
外墙着火,多少有些烟,迷进眼里,侍卫们一时视野不清,正焦急,就见火光中两个人影出来,正是戍北候与皇帝。
戍北候扶着皇帝,迅速冲出了着火的外墙。情况虽然混乱,好歹戍北候沉着冷静,躲着火光走的最安全的路。
陛下无恙,但宫内莫名失火还是让人揪心,侍卫们调来工具灭火,奈何失火位置有些高,水柱一时打不上去,火依旧在烧
现在烧的是宫墙,一时烧不到内殿,看似不危及生命,但烧久了总是个隐患,众人看了焦急不已,而那边戍北候已经安顿好了陛下,将皇帝带到最安全之所,接着便去了失火地,想查看下情况,协助禁卫军灭火,就在这时,奇异的一幕发生了在戍北候接近火源之际,火焰神奇的熄灭了
黑暗中,原本熊熊燃烧的火焰,在他接近的一瞬,陡然熄灭了前一刻还张狂无度的火苗灭了个彻彻底底像猖狂的怪物遇到了天敌
不仅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