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关于侵犯著作权的案例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个是「根据性」, 另一个是「类似性」。所谓的「根据性」其实指的是, 抄袭作品是否由被抄袭作品的基本构架创作出来的。要证明这一点的关键, 在于对方是否以前就看过被抄袭作品。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开始妃英理会问织田作之助, 以前是否看过汐见美实的作品。
而织田作之助很肯定地说过自己没有看过。
如果对方没办法证明这一点的话, 原告律师会陷入苦战, 毕竟抄袭作品中要有百分之五十的相似点才能证明, 子守歌虽说沿用了十二夜物语的故事框架和部分人设内容, 但是已经过了三年,织田作之助重新写必然出现了很多的不同, 思想也发生了变化。更何况,风中童话明显洗稿了一遍,汐见美实很谨慎地换做自己平时那种优美华丽的文风。
普通民众可以看得出很多相像的地方,但是用法律标准来说,用反抄袭系统检测,这两篇文章的相似度居然其实不到百分之二十,根本构不成「抄袭」的范畴。这就是法律和电子数据系统上暂时无法支撑起真正维权的原因。
如果织田作之助只要求证明自己没有抄袭,其实这件事本身就是很容易解决的。妃英理有明确地和他们说明这件事, 可也必须明白这样的最后审判, 其实什么都证明不了。民众只会说,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抄袭的,为什么会判定织田作之助没有抄袭。
举个例子。
世界有名的女作家海伦凯勒年少时也曾经陷入过抄袭风波。这件事情收录在她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面, 讲的是她写的第一本小说霜王, 曾被指出跟另一本面世的小说很像。当时她明确地说自己并没有看过那本小说的印象, 最后也因为证据不足,判定了她并没有抄袭。
但这不是这个结局。
事情结束之后,海伦也转学了。
时至今日,观众还是不知道真相如何。虽然他们也并不是恶意揣测,也同样同情这位姑娘的不容易,但还是会想是不是海伦凯勒以前看过,自己忘记了。
结果永远说明不了全部。
这里并不是在追究海伦凯勒是不是真的抄袭与否,而是在强调在这个社会里,社会群众的态度。
织田作之助现在是成年人,而且比汐见美实获得更多的荣誉,更高的社会地位。在这件事情上,他本身就不会比扮可怜装柔弱的汐见美实得到更多民众心理上的同情和支持。这是社会普遍的一种心理偏见,不能单方面地说这是好的,还是坏的。
毕竟同情弱者,对此动恻隐之心,是人之善。
更何况,现在实锤汐见美实的发表比织田作之助的发表更前,法庭还判定「并没有构成抄袭」,只会让围观群众意不平。尤其是在这种不公开审理的情况下,很多真相已经就是隔了一扇门。
妃英理对这件事很看重,必须妥善处理。
这不仅仅是因为她家的女儿毛利兰是织田作之助的死忠粉,一方面她们自然是相信织田没有抄袭,也不愿意看他受委屈;另一方面妃英理并没有说出来,但她也知道,如果织田作之助只是得到「未抄袭」的法庭判定结果,受到打击的绝非是只有作者本人,也包括毛利兰在内的忠实粉丝。
他们需要更强而有力的结果。
归咎到底,汐见美实若是故意碰瓷,那绝对是故意恶心人的。若是只是因为说话不负责任,只能说明这人没有基本的社会公德心。毕竟,明明可以通过编辑私下沟通,偏要引申到法庭上博全网关注。
审讯前两个星期,她也关注着汐见美实的社交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