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里太原已很是炎热,但驻守城墙的士兵仍是衣不卸甲,兵不离身,日夜轮岗巡值。算起来太原已半年多无有战事,自史思明归降朝廷后,河北河东一带终于有了几日太平,李光弼却依然警戒防守,并无丝毫懈怠。
菡玉离开衡山先回长安,才知自己离开的这一个多月里发生了许多事,时局大变。广平王攻破东京后,安庆绪元气大伤,率残部逃至相州,手下只有几千人,十分狼狈。后会集蔡希德、田承嗣、武令珣等人兵力,又在当地招兵买马,才勉强凑到六万人。而此时史思明踞有河北十三郡、八万精兵,可说是叛军最强的一直队伍。
论辈分,安庆绪还要叫史思明一声伯伯,那些随安禄山打天下的老将们或许会服安禄山,但服安庆绪的不多,何况他还是靠谋害自己父亲上位;论武功,史思明是安禄山旗下最得力的一名大将,而安庆绪昏聩无能,几乎没有独立打过胜仗;论兵力,安庆绪的六万乌合之众怎能与史思明八万精兵匹敌;论地面财富,安庆绪如丧家之犬一般逃到相州,而史思明为范阳节度使,下辖十三郡,先前叛军掳掠所得财物又大多运回范阳老巢,史思明可谓兵强马壮、物资雄厚。
无论哪一点,史思明都胜过安庆绪,岂甘居于人下。安庆绪从洛阳渡河北走时,其大将北平王李归仁率一部分同罗、六州胡兵共计数万人退向范阳。史思明对其严加防备,不许入城,派人前去招降。同罗兵不肯归降,史思明便举兵袭击,大败同罗,收缴其物资,余众遣散放归同罗本部。这数万人的兵力就被史思明兼并瓦解,又断了安庆绪一只臂膀。
史思明当然知道安庆绪不成气候,已至穷途末路,追随他断无前景可言,必须自己另谋出路。这时其麾下判官耿仁智建议劝说道史思明追随安禄山叛乱,是迫于安禄山凶威,如今安禄山已死,唐室中兴,皇帝勇智,有少康、周宣之略,不如向朝廷投诚,皇帝定能开怀见纳,这才是转祸为福的上策。跟随安庆绪是为人臣,投诚也是为人臣,做天子的臣下总比当乱臣贼子强。
当时皇帝收复两京,不仅夺回了被安庆绪占领的大片国土,更大得人心,俨然已逐渐恢复往日华夷共主的地位。史思明一想,觉得耿仁智说得有理,表示愿意向唐室投降。
安庆绪也自知无法控制史思明,即将养虎成患,但自己实力又不如史思明,便想使计将他除去。至德二载年末,安庆绪派阿史那承庆、安守忠等率五千骑到范阳向史思明征兵,试图让此二人使一招擒贼先擒王。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都是与史思明齐名的大将,安庆绪派他二人去,一来是他们与史思明有交情,便于接近;二来是史思明死后,好借这两人威名吞并其麾下兵力。却没料到此举不但没能拿下史思明,还让自己折损两名得力将领。
史思明早有准备,不等阿史那承庆等人抵达范阳,自己先带数万兵众出迎,对承庆说范阳边兵怯懦,请他们驰弓释箭以安之。阿史那承庆以五千骑对着史思明数万大军,哪能说不,只好听从史思明要求,放下武器进城。史思明又摆出一副好客大度的模样,热情款待承庆部众,使其放松警惕,一面暗中使人分离承庆之兵,对其缴械后仿照对李归仁部故法,愿留者编入史思明军中,愿去者听任自便。待众将领成了孤家寡人,史思明骤然翻脸,囚禁阿史那承庆,将安守忠等人斩首。此举无疑是与安庆绪公然决裂了。
有了这件事的促进,史思明更下定了投诚的决心,当即派部下窦子昂奉表入京,向皇帝投降,表示愿率其所属范阳、柳城、常山等十三郡、八万精兵及河东节度使高秀岩所部归附天子。
十二月二十二日,窦子昂带着降表抵达京师。史思明这一降,叛军就相当于折半以上,皇帝急于平定战乱,闻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