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得多了,民众无形中生出一种袁绍干不过曹操的错觉,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想,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至于士人阶层,二者的影响力更是经纬分明。
陈琳这篇檄文文采斐然,读起来抑扬顿挫,极富文学性虽然内容有些夸张,把曹操身上的黑度加深了好几层,但抛开其中的真实性,这篇檄文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人的两极分化度,让讨厌曹操的人深感暗爽,喜欢曹操的人气得半死。
而郑平的那篇檄文严格意义上不算传统意义的檄文,让士人们生出更加错综复杂的心绪。
因为狗屁倒灶的“童年逸事”与三段歌谣同情袁绍的有之,因为文中暗指对袁绍的人品产生少许怀疑的有之,因为对袁绍不动声色的折
损而觉得对方手段不同常人产生些许好奇心的有之但不管士人们的想法有何出路,有一点是共通的
他们也牢牢记住了那三段歌谣。
普通民众只是觉得有趣,又因为通俗、押韵,朗朗上口,非常洗脑,所以背得很快。
但对于讲究文学的士人而言,可就不只是“背”这么简单了。
他们觉得这首歌谣的排列很有节奏感,利用“333,75”的字数反复陈列,比诗经44的格式更好断句,很富韵律。
因此士人们在聚会的时候,喜爱进行的关于文学类的活动,从原来的作诗比赋变成了“本初诗”大比拼。
当然,这个“本初诗”不是说以袁本初袁绍为对象作诗他们还没有这么残忍而是用这种“335,75”的格式作歌谣,不拘白话、文言,只要富有趣味,就能成为那一文会的胜者。
因为这种格式的第一首歌谣同时最广为流传的正是郑平笑本初的那首,所以士人们便以“本初诗”命名,如果有新来的文士不知道这个题材,就会获得众人对孤陋寡闻者的凝视,然后背一首本初诗的范文“寒食夜,衡水边,本初欲升天”
简明,轻快,容易上手。
等袁绍出兵的时候,这种题材已经风靡全城,不管肚子里有几分墨水,不管是才华横溢的名士还是只读了几天书、识几个字的武者侠士,都能即兴来一首“本初诗”,整首押韵、半段押韵,或者末字押韵,依照不同的文学素养,人人都可创作本初诗。
袁绍作为第一首本初诗的受益人划去,反而是最后一个知道这个潮流的。
知道此事后,他气得少吃了一碗米饭,倒在营帐中将曹操喷了一遍又一遍。
“可恨的阿瞒”
远在许都的曹操狠狠打了个喷嚏,他若无其事地继续今日的赏花宴,鼓励在场的各位文士积极创作“本初诗”,拔得头筹者奖励一壶御用的桐马酒,但凡参与的,皆可获得一份参与奖。
赏花宴本就文味气息浓厚,文人又大多好酒。在听到这样的奖品后,大家纷纷提升了极高的创造激情,开始即兴创作。
大部分人都用本初诗的格式创作短小而有趣的田园生活诗,少部分文人用
来打趣与他们有龃龉的文士。
还有个别善于察言观色,想要讨好曹操的,用袁绍、刘表、孙策等人做话题,绞尽脑汁地创作,把这些诸侯戏弄了一圈。
最为嗜酒的郭嘉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活动,他先用偏向文才与寓意的诗谣给自己留了张竞争桐马酒的入场券,然后开始放飞自我,看到什么就给什么作诗,有白话也有书面用语,仿佛醉酒之徒的胡言乱语。
“曹司空,听鼓咚,胡子随风动。以为风势将它拢,司空气到疯。”
“荀公达,不说话,笑里藏着蜡。你当公达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