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则之大怒,立刻组织三千鞑子营轻骑还有一千钢甲重骑出发。
可是他没想到九龙沟那边的战斗是一边倒的状态。
大同边兵的战斗力,低的令人发指。
所以,他带的队伍只走了一半的路程,就遇到了杨国和李三押送俘虏的队伍。
李三和杨国上前,把九龙沟的战况讲述了一下。
王则之明白了事情的经过,有些唏嘘。
原来,他都高看这些边兵了。
三万余人被一千余人打的溃不成军,屁滚尿流,这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据王则之所知,明军战斗力低下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是军饷不到位。
国库空虚发不出军饷,是明军战斗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吃空饷这个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当时发不出军饷就会严重影响军队的战斗力,比如明军的主要力量营伍兵就存在严重的军饷问题。
在明末,只有武将最为亲近的家丁是足额发军饷的,除此之外,平时存在的标营只能领一半的军饷。
如果认为这样就完了,那是不对的,因为这些人加一起只占部队的三分之一,剩下的就等开战前抓壮丁来凑数,由此组成的队伍,战斗力相当成问题。
这样,就造成了明军战斗力低下的第一个原因,而国库空虚就会引申出第二个问题装备。
其次,武器装备品质低劣。
明朝军队虽然看起来规模庞大,其实战力极弱,这主要还体现在装备上面。
明军虽然大量装备了火器,可是这样的队伍只有一支,那就是神机营。
明朝的万历三大征是在张居正中兴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过三大征将改革以来所积攒的钱粮用得差不多,而在嘉靖、天启和崇祯三朝国势日弱,装备当然无法保证。
一些需要明政府发放的制式装备,日渐不足。
当年,明军在萨尔浒大战前,装备的养护、配给以及后勤严重跟不上形势。
在发放给开往辽东的军队中,武器装备还有正德年间的头盔和手铳。
他们应该庆幸,要是有个永乐时期的说不定还能当古董留着。
杨镐在祭旗出征前的刀,砍了三刀牛都不死,最后还是靠杨镐的尚方宝剑才把牛砍死的。
不仅如此,在萨尔浒前线最后杜松的头盔由于年久生锈,竟然被一箭射穿。
说到萨尔浒,明军急于进攻一个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后勤不足,最后导致失败。
抗倭明将戚继光曾在练兵实纪中吐槽“今我之盔甲,外面新表可观,内里铁叶,一片数个眼,锈烂惟存铁形,还是好的,其空落如筛子一般,敌射可透,刀砍可破,是盔甲也不如他。”
可见,虽然有人说古代打仗打的不只是经济。
不过对于农耕民族来说,打仗打的还真就是经济。
这就是问题的原因,不是打不过倭寇,而是打倭寇的大部分都是明朝卫所士兵。
这些士兵,装备基本没有,士气还不如农民军。
如果调集北方边疆大军来剿匪,又得不偿失,所以,“戚家军”才能横空出世。
最后,就是文官集团的。
文官集团的混乱更是让大明雪上加霜,从张居正死了之后,明朝的言官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朝堂上彻底陷入混乱局面,虽然在魏忠贤时期得到一些缓解,但是将相不和的事情还是屡有发生。
比如就是在魏忠贤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