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六十一章:三晋评论(2/3)
大人,我看看。”
    单同善伸手,王则之递给他一本。
    “不错,不错,很像,你怎么做到的”单同善看着白玉问道。
    “印刷出来的。”白玉有些得意的说道。
    “可是活字印刷术”王则之眼睛一亮,好奇的问道。
    “大人,这您也知道,不瞒大人,小人刻玉之前就是做雕版印刷的,这活字印刷术也略知一二。”
    “哦怎么说”
    “这活字印刷术,使用的是胶泥字块。
    胶泥字块的制作难度非常高,它不如雕版木刻工艺操作简便,也不如雕版木刻字体美观,最重要的是它还得烧制。
    而且它炼制后会有变形开裂的风险,即使勉强能够使用,字体质量也会下降。
    这胶泥字块在操作中很难保证字块的整体平面度与牢固性,拆装都很麻烦。
    这胶泥字块使用的时候,还需要用到一种混合粘剂。
    至于这种混合粘接剂的配方,很少有人知晓,小的至今都不知这混合粘结剂的配方。”
    白玉一提到印刷就精神奕奕,滔滔不绝的解释起来。
    “这么说活字印刷术并不是很好用。”
    “正是。”
    王则之摸着下巴斟酌了片刻,他还以为活字印刷术在明朝已经发展的了不得了,没想到还有这么多限制。
    “雕版木刻你很熟吗”
    “很熟。”
    “好,很好,非常好,我需要你做件事,这件事做好了,赏银十两。”
    “大人尽管吩咐。”
    王则之提笔开始写了起来,他先是大笔一挥写了四个大字。
    “三晋评论。”
    接着他写了文举人的新闻。
    “文举人,肆意兼并官地、私田,鱼肉百姓,横行乡里。
    今,文举人资敌叛国,坑杀寿阳知县、县丞、主簿、巡检”
    写完文举人的事,他打算借用清代家计六奇创作的一篇散文,叫马懋才备陈大饥。
    说的是马懋才奉命入陕调查灾情,见故乡吃人的惨景,于是将沿途见闻写成备陈大饥疏,五月十八日上报灾情。
    王则之打算借用他的名头把陕西的情况提前写出来。
    “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
    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皮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
    迨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而抢掠无遗矣。
    有司亦不能禁治,间有获者,亦恬不知怪。
    日死于饥与死于盗等耳,与其坐而饥死,何不为盗而死,犹得为饱死鬼也。
    ”
    这篇文章的作者备注为马懋才,至于第一篇则为“百晓生”。
    在第二篇文章的末尾,王则之以百晓生的名义还写了一些评语。
    “陕西灾荒尤其严重,禾苗枯黄,饿殍遍野。
    加之天启年间,魏忠贤等宦官专权,东林党争,加深了对百姓的盘剥,即使灾荒连年,官府仍旧横征暴敛,鱼肉人民,以致民不聊生。
    若要解陕西之围,需清贪官,查污吏,严查侵占田地之事。”
    至于为什么要特地写一下天启年间,是给崇祯找个台阶下,明明白白告诉他,这个锅是你哥的,不是你的,免得崇祯恼羞成怒针对这份报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