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十六章 新想法(1/2)
    在贞观年间如何搞“科研”,其实李元嘉早就想清楚了。
    关键之处,无非三点。
    一是有这个想法,这一点无疑是先决条件。
    千万不要以为这一点很容易,虽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让后世敬仰的科学家,除了四大发明之外也有无数影响世界的成果,但是别忘了,那可是用几千年沉淀下来的
    而且每一项技术的进步,几乎都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毕竟在一个官府工匠都被叫做“丁奴”、“官奴”或者“户奴”,唐太宗亲口说“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等话的朝代,你指望老爷们花钱去改进技术不现实,指望着工匠们自己主动为主人们谋福利更是不可能。而那些民营小企业家们,想要这样做却大多缺乏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也很难成什么气候。
    不然一个曲辕犁什么的,还需要李元嘉总想着什么时候合适拿出来
    第二个的话,就是要有正确的方法,
    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古代技术的改进要么就是靠蛮长时间的积累,要么就是靠一两个天才人物的灵光一闪,不可能形成有组织、有规模、有计划的“科研行为”。事实上哪怕到了千年后西方的工业革命爆发,欧洲人在很长的时间里也没有这么干,依靠的还是个人的单打独斗,直到十九世纪的后半叶德国人和美国人才拉开了这个序幕。
    李元嘉其实也不是行家,但他上辈子论文也没少发啊
    就算医院科研和工厂的工艺改进是两码事,但是架不住在那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李元嘉就算是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咳咳,就算是没见过,听总是听说过的吧比如说他给王普的那张记录表格,要求对方严格准确的记录每一次造纸的详细步骤,各种物料的用量、性状等等,能说没用
    而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有钱
    曾经还是个医生的时候,每次看到辉瑞、阿斯利康这些医药巨头在研发上的投入时,李元嘉总是要忍不住感叹一番人家一个巨头的科研投入往往就会超过中国医药企业的总和而一款新药平均十几亿美元的投入,十几年的研发周期也让人咂舌不已。
    当然在唐朝改进造纸术肯定不会那么夸张,但是也绝不是谁都能玩转的
    任何一个时代,“科研”应该都是最花钱的事情。
    比如说牛大牛二他们的尝试,首先你要有地盘,至少也要有一个水流平缓但是面积足够大的河滩,用来漂洗、浸泡大批量的原材料;其次你要有一个“生产车间”,保证在没有阳光的时候可以用烘烤的方式造纸;再次你要有足够的人手,毕竟只靠牛大和牛二造纸给李元嘉一个人用可以,但是想要大批量制造想都别想;最后你还要有钱去买树皮、煤炭、生石灰等原材料,要养活这么多人,还要有耐心把这钱长时间的花下去
    “大王,这,这太花钱了”
    花了整整一天讲解了如何去“研发”新型造纸术之后,王普瞠目结舌的说道“如果按照您的说法去做的话,每年至少也是几百贯啊,这要是十年下来”
    在王普看来,哪怕一百贯都是个吓人的数字了
    这年头一斗米不过三四文钱,一贯可以买他两百多斗,足以让一家几口人一年都过得舒舒坦坦的。而为了改进一下造纸术,造出更白更结实的纸,大王竟然愿意一年花几百贯,而且还说连续花十年都没问题,这这也太吓人了吧
    “哈哈,怎么可能真的需要十年”
    摆了摆手,李元嘉大笑道“只要你们能按照我说的去做,严格的做好每一次尝试乃至每一步工艺改变的记录,避免后面重复,肯定用不了十年时间”
    开玩笑,年了不起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