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34、人才(1/3)
    就在朝廷因夏国使者的言论再一次吵翻天时, 京城中却有一座戏楼悄悄的开业了。
    戏楼的主人便是之前带领戏班募捐的班主,因着之前募捐时已经打响了名头,是以虽这戏楼开的悄无声息, 却也很快就在京城中传扬开来, 每日里前来听戏的百姓络绎不绝, 自然也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
    既然开了戏楼, 那戏班定然不会只表演一个节目, 是以许多寒门士子也多了一门赚外快的营生,那便是改编戏曲, 上古传说和民间故事也再一次在改编创造中焕发了生机。
    只可惜, 无论是上古传说亦或是民间故事, 到底都是数量有限的,演的多了, 观众也觉得没了多少趣味, 创新,已经迫在眉睫。
    而今日, 戏楼却推出了新剧目。
    这部戏, 前半部分众人很熟, 正是昔日班主募捐时演绎的那段, 而这后半部分却是新添的内容, 说的正是如今朝廷正在进行的谈和之事。
    不过这戏曲中演绎的自然和现实情况有些出入。
    戏中虽然也将如今朝中众臣的争论内容演绎的一清二楚, 却也经过加工创造,向观众展示了夏国国君和使者的小人嘴脸以及狼子野心,这在无形之中, 影响了观众对待此次谈和事件的态度。
    凡是听过戏曲的人,都对谈和一事抱有抵触心理,对于皇帝陛下的决定,更是表示极为赞同,只可惜,肯到戏楼里听戏的人大多身份都不高,不是普通百姓就是寒门士子,在谈和一事上并无多少话语权,更左右不了朝廷的态度。
    但事情很快就迎来了转机。
    这还要从吏部尚书被革职查办之事上说起。
    之前也曾说过,大卫国选拔官员的采用的是分科察举制,所谓分科,指的是根据才能、品行等划分人才的科目,比如大卫国的科目大概分为“德”、“明法”、“明经”“才能”四大类。
    也就是说,属于这四大类的人才,才有被察举做官的资格,很不巧,吏部尚书出自“明经”科,所谓“明经”,指的便是通晓经学,因大卫崇尚儒学,是以这个经便是专指儒家经典了。
    可惜更加不凑巧的是,吏部尚书被革职查办的最大原因便是“曲解圣人
    意思”,这就很打脸了。
    这一下可让皇帝陛下抓到了由头,他也顾不得什么夏国使者了,直接一道旨意丢了下来鉴于吏部尚书的前车之鉴,他对朝臣的真才实学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要亲自出题考核官员,整肃大卫朝纲。
    皇帝陛下此举明摆着就是在转移矛盾,当然事实证明,他成功了,那些吵得不可开交的言官们终于消停了下来,纷纷将目光转到了考核上,天大最大面子最大,万一考核不通过,丢的可不是他们自己的人,还关系到当初举荐他们的官员的脸面。
    虽说考核旨意下了,皇帝陛下却还没有想好具体应该考核些什么,他拿着论语翻看了半天,迟迟拿不定主意,
    卫景晔见状,道“若是只考论语,是不是太简单了点”
    皇帝陛下笑道“那你觉得应该考些什么”
    卫景晔道“昨日我刚读了宋襄公的事迹,发现这人还真是个仁义有信之人,不如就让那些大臣们结合宋襄公的事迹,谈谈对仁义的看法吧。”
    皇帝陛下闻言,眼前登时一亮“这个题目甚妙,就按你说的办”
    宋襄公是春秋时宋国的国君,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的一生,可谓是将“仁义”二字诠释了个淋漓尽致,当然也因“仁义”二字,被后人耻笑了千年。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事便是“泓水之战”,说的是宋襄公因郑国支持楚国当霸主,很生气,便决定攻打郑国,郑国因此向楚国求救,楚军便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