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0422:议政(1/2)
    添堵的人,是大家以为的聋子耳朵,摄政王孙苗。
    就在众人度过了最初忙碌的个把月,准备有序的开展重建工作时,孙苗,这个哑巴了一个多月的摄政王,突然提出了一个议案送交至内阁迁都武昌。
    之前提过,迁都武昌这个话题,对于东吴来说不仅仅是话题,还实际操作过,但毕竟这么多年来是一直搁置的本时空的孙皓没机会嘚瑟,怎么就被孙苗这厮突然提出来了
    以前还好说,有大帝孙权的战略构想,但时过境迁,现在再提这个话题,岂不是明示政治重心转移到了荆州明摆着,这是王迪的狗腿子啊被收买了
    作为内阁总理的李流,对于这个议案并没有先发表自己的意见,很是谦虚的表示自己只是一介武夫,正在熟悉掌握政务处理,还是各位说说看法吧。
    于是,“扬派”的几位大佬也不顾得这是否是什么引蛇出洞了,纷纷表示反对,找出了上天入地的各种理由,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现在的东吴经不起折腾,易静不易动,还是好好恢复元气吧。
    然而,不待李流发话,也无需御史台的邓朗挺身而出,摄政王孙苗一个人全接下了
    1迁都不是在折腾,恰恰是为了让东吴更快的恢复,表面看,建业城内受损不严重,不,可以说是毫发无损,但是,孙皓当初为了拼凑战争经费,已经把这方圆百里给搜刮的够呛了,而且,主要的商业区秦淮河一带,可是实打实的被重创了,这其中,物资损耗好办,建筑被拆了也没问题,但是,人呢流失掉的人口呢本以为打完仗会回来,结果,等了个把月,鬼影子都没看到几个李流暗笑,老百姓早就被忽悠走了,不会回来的,一些和荆州这一派有交集的上层人士也被他暗示透风了,而为了布局,自然在这种重大经济信息上口风很严,扬州本土人士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被蒙在了鼓里,不迁都怎么办;
    2之所以选择武昌,是因为武昌有基础,当初孙权虽然没几天就搬回了建业,但是,武昌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荒废,历代武昌都督都维系的不错,而且,那里靠近荆州,一旦作为首都确定下来,定然会招徕大量的人口,加速经济的复苏;
    3眼下建业城中各个部门机构的班子刚刚搭建,没有多少人平均每个司也就不到三十人,勉强维持办公的样子,尤其是税务司这样的部门,简直快要累死了,负担轻,搬迁起来比较轻松,真要等后面队伍架子大了,反而增加成本,而且,作为政府办公部门,建业这个“老城区”实在是寒酸的很,听说武昌那里搞得有声有色呢,荆州牧有了把首府搬过去的打算,先前已经开始大兴土木了,只不过没有公开确认这一点,咱们可以先下手为强。
    这三条列出来,全是实打实的技术论点,没有那种风水国运、日渐衰微的谶纬理论谶纬学说曾经是风靡一时,但三国时代已经被彻底玩坏了,让诸葛靓等人一时间无言以对。
    这个孙子明显是有备而来啊,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而且摆明了自己的立场,和王迪那厮穿一条裤子了,否则的话,怎么会知道荆州高层的一些隐秘动作再说了,孙苗这个货肚子里有多少墨水,大家心知肚明,说的如此头头是道显然是有亲荆州派的技术专家背后指点啊。
    果不其然,因为对财政业务依旧是两眼一抹黑的虞昺为了不让自己在会上一问三不知被人嘲笑,破例在内阁会议上把税务司司长王著给带来,此种行为,简直就是“资敌”孙苗发言完毕之后,王著这个没有情商的家伙,完全不顾及身份和忌讳,直接列出了一大堆数字
    经过将近三个多月的努力,各地已经有了对人口户籍的初步统计结果,后期数字还会有变动,但是不会有本质变化了,丹阳郡的在册人口320000人,合并之后的吴郡人口56000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