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类似的还有五代开始设置枢密使兵部开始打酱油;宋代开始设置礼院礼部的工作汇报内容开始从礼仪变成以劳动纪律考核打卡签到上班为主
总之,衙门越多,效率越低。
王迪都要怀疑孙皓这厮是不是也是一个失败的穿越者了,自己也没传授他什么“经验”啊,这种因事设官,增加编制和部门平衡派系的技能点是谁点出来的啊。
所以,就是要趁着岗在人空的时候,进行改组精简,多余的部门嘁哩喀喳的全都砍掉。
最好的由头就是,这些乱七八糟的这个司那个司的,不都是叫“战时”的吗既然是战时,那么,就不属于常态化机构,现在不打仗了,以后就算是打仗,也有相关的专门部门负责就是。
第一步是砍,第二步是抄。
抄的就是后来的三省六部制,准确的说,是里面的六部制。
王迪抄的是理直气壮反正已经抄袭了内阁,就近抄个三省六部制又能如何再者,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汉成帝置“四曹尚书”,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客曹尚书“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汉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为六部前身。西晋时,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属尚书省。所以嘛,这一步迈的也不是太大,扯不到蛋。
于是,在王迪的计划书里面,六部就固定下来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的长官很有现代气息的部长。六部之下,设司,每部两司,共计十二司原时空是每部四司,二十四司,司的长官就是简单明了的司长。为了节约人力成本,六部部长就由内阁的里面的内阁总理以下其余内阁大臣兼任其实,这等于变相的给李流规定了内阁的人数。
怕李流懵逼,还特意叮嘱他政权初创的时候,不管怎么平衡怎么制衡,怎么妥协退让,都要把吏部、户部和兵部三个部长人选,或者说相应的内阁大臣,控制在自己这边。王迪相信,就凭自己在后面给李流站台,其他人不会有什么反对意见,而且,只要牢牢把控住这几个部门,也不怕别人有什么反对意见。
如此一来,内阁也就有了尚书省的意思。
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王迪准备令其职能收缩,既然是侍从机构,那就不要做出圈的事情了,专职负责皇帝陛下,孙皓的“儿子”孙文一切起居和安全事务就行了,从国事中剥离出来,如此,也是为了让李流安心一些,感觉少了些掣肘必要的制衡是要的,但不是通过这一点。
中书省,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隋唐时期成为全国政务中枢。到了宋,中书省与门下省合并为一个机构,曰“中书门下”,掌握行政大权,长官为“同平章事”即宰相,其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这个部门,被王迪彻底的砍掉了。
其余的乱七八糟的小部门也都被王迪合并同类项,归到了内阁下属的六部里面,而且还告诉李流六部十二司的人事问题全有他负责,十二司的编制人数也有他负责敲定初期一定要少,后期可以适量增加,但,够用就行是第一前提,凭借着战场上的武勇,官场上的充分放权,就是要让李流在最短的时间内树立起权威来,这也许不是最好的办法,但,是眼下最合适的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