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新政府还对军队方面做了大动作,除却荆州和交州之外,扬州的中央近卫军以及地方军队、世家承袭的部队,加在一起还有83000多人,经过多轮协商,以魏国南下的近卫军12000人,编制全部保留,8000人驻守中央,拱卫京师,其余的4000人分散到下方驻守,原有的地方军全部解散本来就是仓促征召进来的,战斗力可以忽略不计,鲁淑军团只保留8000军力,诸葛靓父子保留6000军力,孙苗的几个弟弟保留5000军力,虞昺家族保留3000军力。
这样一来,又释放出了差不多50000人的劳动力王迪再度大出血,给了一笔不菲的遣散费,而且,中央军与世家之间的实力对比也在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如此,等于挤压出了十几万的劳动力出来,算是勉强填补了最近一波人口流失的缺口,却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人口问题。而且,因为战乱和邓朗的大迁徙,导致很多地方郡县的体制已经不复存在,所以,现在人口还有多少,暂时还没有统计出来,不过,即便统计出来,也是一个十分惨不忍睹的数字,而上面那个办法,其实就是内部挖潜而已,本身并没有让江东的人口有实质性增长。
破局的第二招,就是再次组建船队前往夷洲。
这个想法王迪是由来已久的,只是,不知道心目中的最佳人选沈莹究竟怎么想,结果,试探性询问之后,沈莹居然十分欣喜的答应了,还是发自内心的那种。
不知道是历史上本就如此,还是一系列意外导致其偏离了原来的轨道,沈莹的临海水土志居然还没有完稿在王迪不多的学识记忆里,沈莹的这部作品在吴国灭亡之前应该是写完的了,只是后来散失不全,幸亏是在在宋代的太平御览卷780东夷传引用其一部份,所以才流传下来,今日一问才知,实在是资料缺乏,而人家又是个严谨的学者,自然不能随便下笔,脑补成书。
这下王迪明白了,看来还是历史轨道改变造成的,连续多年的战乱比原时空乱了许多,孙皓就一天太平日子没有过,沈莹这种全能型人才四处挪用,哪有机会搞学术呢所以,一直没有成书这件事是沈莹的一个很大的遗憾。
于是,机会也就来了,王迪假公济私,装出一副完全被沈莹的治学精神感动的要死样子,询问,有一个机会亲往夷洲有没有兴趣。
沈莹自然是高兴地不得了,于是,这个王迪以为最难解决的事情,居然是最快通过的。
未来的夷洲太守,就是这位沈莹大人了。
而且,王迪承诺,第一,绝不会像之前的孙权那样劫掠人口,在保障夷洲本土的开发治理前提下,每年适度将土著居民迁徙到扬州来,这个数字沈莹全权做主;第二,待遇和权限要比之前惨死的卫温和诸葛直大很多,不管成与败,都不会有任何的事后追究责罚;第三,如果感兴趣的话,成书之后可以继续留在夷洲“采风”,如果故土难离回来也有一个可靠的保障。
这是一个比较长远的规划,不管以后的历史走向如何,王迪希望可以在事件的源头多做一些努力,让联系变得更加官方化,但愿沈莹,以及沈莹的后人不会让自己,让历史失望吧。
这也是一个充满了未知之数的规划,不同的境遇会造就不一样的人生,以及人心,看似老实的沈莹在摆脱了桎梏之后走出怎样的人生轨迹不得而知,而且,这件事本身就充满了危险,像当年的卫温和诸葛直,带着10000人去了,结果伤亡很大不说,还只带回来数千人,令孙权恼羞成怒,砍了二人带着十万块钱进股市准备大赚一笔,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