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1005 政治婚姻】(4/4)
国之家长统治”的朱氏理想社会秩序。
    不过明中期后,白银货币化、农产品商品化、国际贸易兴盛等新因素,使土地制度、人身依附关系都产生巨变,朱元璋设计的理想社会秩序,遂难以为继。
    朱元璋在刑法上以猛治国,意图用重典求治,在他的继承人那里也不再继续推行。
    而朱元璋自以为得计的宗藩制度,在他身后很快遭到完全破坏和全面修正,藩王不再享有护卫,经济待遇,人身自由亦遭遇极大限制。
    宗藩条例不断修正,明末宗藩几乎可以入仕,洪武分封制已名存实亡。
    故而,洪武制度虽然以祖训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一元”,但其由于本身多有不合理之处,以及时代推移。
    洪武制度本身经历了不停的调整和变迁,以至于面目全非、名存实亡。
    洪武制度虽属“一元”,却蕴藏着丰富的取向,这是“多元”。
    从“一元”到“多元”,是洪武制度后续命运的突破口。
    洪武制度的终极走向同时,对洪武制度、尤其是皇明祖训名义和形式上的遵从和维持,保护了它的“一元”地位,维持了它的核心精神和宗旨的延续,绝不能因为“面目全非”和“名存实亡”而忽视乃至否认洪武制度对明代制度的奠基性质和深远影响。
    好比朱元璋造了一座大房子,这座大房子的结构、形式已为朱元璋所亲手做好,大匠运斤。
    后代子孙时常觉得房子在使用过程中,住得并不舒服。天气、水文、交通等新的因素影响房子的使用效果和居住体验。
    此时,他们只能“偷梁换柱”、“曲突徙薪”,重修房屋,以达致合理的境地。“祖训至上”与“持续调整”。
    “一元”与“多元”,构成了笔者理解洪武制度的主要范式。
    朱元璋撤了宰相,说是权分六部,其实全部集中在皇帝身上,这就导致皇帝的工作量太大。
    朱元璋非常敬业,并且也是精力充沛,一个人把活全部干完都没问题,他儿子朱棣,勉强也能顶住,但是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了,所以就请了几个人来给自己当秘书。
    以后出啥事自己就不管了,叫秘书想办法,秘书的办法挺好,就用红笔打个勾,然后交给六部去执行,如果秘书出馊主意,那就叫他们重新想。
    所以从这个时候票拟权开始分给内阁。
    皇帝也是要面子的,自己身份那么高贵,配的秘书肯定不能太差,所以经常让一些五花八门的大学士来当阁臣,甚至把六部侍郎尚书叫过来当阁臣,这样导致内阁的权力地位进一步上升,朱瞻基他就不如他爷爷他爷爷那么有精力了,所以几乎啥都不管,票拟几乎全权托付给内阁,当时是明朝最优秀的内阁三人组,三杨内阁,所以仁宣之治,说实话,跟宣宗的关系不大,主要靠三杨。
    然后人总是越来越懒的,朱瞻基开始连红笔打勾都懒得打了,所以他就教太监识字,叫太监帮他打勾,所以批红权在这个时候开始向司礼监转移。
    反正明朝,谁同时掌握了票拟和批红,谁就是真正的皇帝。
    比如张居正,自己想干嘛就叫自己的亲信写奏章,然后自己在内阁票拟,拟好后,再交给好朋友冯保批红。
    明朝的宦官问题十分严重,主要也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批红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