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0983 王体乾的来意】(2/4)
世蕃斩首、严嵩贬为庶民,严党覆灭,徐阶晋升新的内阁首辅。
    这一政治斗争不仅仅是文官集团内部的权力更迭,更重要的是,徐阶改变了皇权和文官集团之间的权力分配。
    从徐阶以后,皇权对文官集团逐步失去控制。
    经过徐阶和高拱的经营,文官集团对皇权的影响进一步加深。
    到万历元年,1572年,年仅十岁的朱翊钧登基,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完美地统一了以明神宗、李太后为代表的皇权和以冯保为代表的太监集团,明朝自此迎来所谓的“万历中兴”,号称延续了明王朝七十年。
    但是这种“三权分立”、而且皇权不占主导的局势是十分危险的。
    张居正被清算以后,万历皇帝进一步下放了自己的权力给文官集团,这才有了万历后期的党争。
    国家局面从此直转急下。
    明熹宗为了抗衡文官集团而转向太监集团,魏忠贤领头,形成了一股庞大的政治势力。
    在原本的历史中,到了明思宗为了抗衡魏忠贤又依靠文官集团。
    尽管明思宗想坐收渔翁之利、重新巩固皇权,但是毫无疑问并不成功,崇祯皇帝再怎么集权也没能够控制文官集团。
    这种三权分立的状况,且不论是否合理,但绝对不是朱元璋的初衷。
    朱元璋借助胡惟庸案彻底废除了自古以来的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这一举动实际上是把文官集团的权力收归皇帝所有,极大地巩固了皇权。对于太监,朱元璋更是不信任。
    明确反感太监干政。因此他曾明确下令不允许太监读书识字,并将此列为祖训。这样一来天下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他一人身上,这才是朱元璋梦寐以求的理想状态。但是这样皇帝身上的负担就过重了。
    终明一代,能够兢兢业业、勤于王事的皇帝,也就朱元璋和朱棣二人。
    尽管朱棣设立了内阁,但当时的文官还没有形成权力集团。朱棣驾崩时,给明仁宗朱高炽留下了完美的“三杨”内阁;明仁宗只在位一年,临终时又向“三杨”内阁托孤。
    即位的明宣宗朱瞻基也算贤明,倚靠“三杨”内阁处理政务也算得体;但是他喜欢斗蟋蟀,没有朱元璋、朱棣那样勤劳。
    而此时的内阁担负着托孤的重任,进一步扩大了权力,迅速形成了权力集团,甚至出现了所谓的“票拟”,直接分割了皇权。
    为了平衡文官集团,也为了分担自己的任务,明宣宗决定倚靠太监的力量。
    但是之前由于有朱元璋的祖训,宫内的太监全是文盲。于是宣德元年,明宣宗下令设置“内书堂”,专门教导太监读书识字。
    从此,朱元璋辛辛苦苦集中到皇帝一身的权力,在他去世后三十年内就被分割了。
    明宣宗设立的内书堂直接埋下了祸根。
    大太监王振就是在这个时候入宫的,并且凭借自己有一些文化水平迅速获得重用,并且得到了太子朱祁镇的青睐。
    宣宗驾崩之后,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
    在王振的教唆下,英宗疏远文官集团,且遭遇土木堡之败,直接导致明朝由强盛开始衰落。
    朱元璋的立国制度十分理想,在他自己看来也十分有效。
    但是毫无疑问,他创立的制度是有缺陷的,有些部分违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明朝到了末年,各种问题层出不穷,集中爆发。这里面有后世之君的责任,但也有朱元璋他本人的责任。
    他自己亲定的户籍制度与明末的大规模流民有直接关系。
    如果后世之君也都能像朱元璋和朱棣那样勤勤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