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0949 天启算是很不错的皇帝】(2/8)
边倾耳注听。奏请毕,玉音即曰尔们用心行去,我知道了。所以太阿之柄下移。”
    熹宗心灵手巧,善于机械设计,精于建筑家具的制造,具有这方面的天才是事实。
    但说天启皇帝为了做木匠就不理朝政,这不过是辗转传闻之后,对事实的歪曲。
    酌中志里也说一边经管鄙事,一边倾耳注听。
    所谓太阿之柄下移不过是刘若愚自己的揣测。
    天启时期,知识分子群体东林党的处境惨了一点,也就难怪天启被丑化成极度无能不堪。
    刘若愚在写酌中志的时候,正是崇祯时期被关入狱中,本身为了急于脱罪,撇清和魏忠贤等的关系,也就难免顺着当时的主流舆论说天启喜欢做木匠,而让魏忠贤窃权了。
    但从更严肃一点的历史资料来看,天启绝不是那些文人口中昏聩无能只会做木匠的皇帝。
    以清修明史说,尽管在本纪里对天启极尽丑诋能事,所谓“重以帝之庸懦,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但在有些地方也是不得不透露了点真实情形的。
    比如在明史孙承宗传里提到“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故眷注特殷”。
    给皇帝讲课不是能随心所欲的,内容都是有规定的。
    不象说书先生一样,光捡那些好玩的有趣的,哄小孩子开心的故事讲就行了,其基本内容还是要局限在儒家的经典著作上。
    孙承宗课讲的好,固然是一方面。
    天启皇帝能听这种课程,听的很开心,那也绝对是一有灵性的,头脑聪敏的好学生。
    同样是孙承宗传里还有一处记载,也表明天启皇帝除了对做木匠感兴趣之外,还对一件事情很感兴趣。
    “帝好察边情,时令东厂遣人诣关门,具事状奏报,名曰较事”。
    一般来说,皇帝对于边情,听官员的奏报也就可以了。
    但天启皇帝显然对军事边防的兴趣并不仅仅限于例行公事的听奏报,而有更大的主动性,积极性。所以才会另外专门派遣东厂人员去探听边防情报。
    而这种积极主动的情报意识可能是大部分明朝文官都不具备的,看看后来袁崇焕、王洽等人在情报工作上的麻木无能就可见一斑了。
    那时候的天启皇帝也不过十六岁而已,换现在也就是一个高中生差不多,这就更难能可贵了。
    当然明史的记载毕竟是只鳞片爪的,要想对天启有更全面的了解,还是要看熹宗实录。
    天启元年十二月的时候,内阁首辅叶向高曾经给天启皇帝上疏说“我皇上聪明天纵,朝讲时临,真可谓勤政好学之主矣。但今之尝朝,既是套数具文,无关于政事。而日讲开陈,时刻有限,亦恐不能洞悉于义理之精微,古今政治之得失。”
    也就是承认天启很勤奋,经常上朝,也经常听讲。
    接下来他又担心皇帝退处深宫,会荒废时间。但看见天启批阅奏疏的时候,会经常传谕,说明天启即便在宫内都是非常留神关心国事政务“尝见皇上发拟本章,每多传谕,以此仰窥圣心留神庶政”。
    但就是传谕内容过于琐细,要一一回复,对大臣来说也过于繁琐了,感觉有些吃不消“臣等欲一一言之,则不胜其烦,欲默而不言,则又失辅弼之职”。
    对此叶向高提出批评,希望皇帝以后注意改进。另外还提醒皇帝,在平时休闲的时候也要注意学习,不要浪费时间“皇上尤于燕闲游豫之时,览观经史,深戒怠荒,此宗社苍生之大幸也。”
    天启皇帝的回复是“朕在宫中,每日披阅文书,览诵经史及祖宗训录,兼时事忧劳,何有多暇卿为辅弼元老,正赖责难陈善,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