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0857 第一次谈判】(3/4)
然韦总裁代表不了大明,也没有要代表大明。
    韦宝不认为明朝是治理最失败的朝代。
    一个王朝的灭亡,是错综复杂的多种综合矛盾造成的,绝非一人一事所能导致的。
    也绝非简单的君昏臣庸所可以解释。
    对一切历史现象都从经济上找根源的做法逐渐不满。
    明朝灭亡的几个主要原因。
    财政危机与军屯体系的破坏,两线鏖战的困境,新经济因素与旧国本的冲突四、宦官专权与党争。
    财政危机与军屯体系的破坏,首先是明朝的财政问题或者说明朝的财政危机。
    在韦宝看来,一切问题均根源于经济,但明朝的财政不良的确是其灭亡原因之一。
    明代的田税长期实行低税率,这一点与汉代相同,与当时周边各国相比,明朝不足百分之二十的税率实在不高,同期日本税率就高达百分之五十。
    但与汉代相同的是,税率低只带来了国家收入的减少,而并未惠及民众,因为少征的税收归于地主豪族,实质是负担转手。
    地主的剥削使得低税率意义不大。
    却造成了国用不足,后来崇祯年间屡为财政问题所困。
    明末民变初起之时,招抚政策的失败,就在于招抚银不足,无财安置起义难民,难民为了生存,只得降而复叛。
    崇祯年间天灾大旱,救灾不力酿成农民大起义也与国库不足有关。
    至于后期加征“辽饷”、“剿饷”、“练饷”等“三饷”导致矛盾激化,加速明朝灭亡,无不与财政危机有关,至于最后“闯王”迫近京师,因军饷不足而延误调兵入京,更可见危害之深。
    至于有人所说崇祯内府有千万两巨银,实属无稽之谈,已被鉴为讹传,不必再辨。
    即从常理来讲,崇祯在李自成兵迫京师的紧要关头,社稷将亡之日,若有余财,何须要百官“纳捐”,最终延误调兵。
    明代的财政危机为何此般严重,很大程度上是一项重要财政来源的流失,即军屯体系的破坏。
    明初的军屯体系曾有力的保证了军费支出。
    明代永乐元年,全屯田子粒两千三百多万余石,而当年全国税粮不过三千一百余万石,军屯田收入占全国税粮的百分之七十多。
    而不幸的是,军屯体系自明中叶以来逐渐被破坏,早在弘治年间,兵部尚书马文升就指出,“屯田政废,册籍无存。上下因循,无官查考。以致卫所官旗、势豪军民侵占盗卖十去其五六,屯田有名无实。”
    原本由军屯负责的军费开支,自明武宗正德以后俱从国库支出,这意味着从此之后,不仅减少了一项巨大的财政收入,军费开支成了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而且以此之后,由于军饷需要国家调拨而不能就地取饷军屯体系下军饷主要来源于军屯田收获。,军饷及时发放的可靠性大大降低。
    从此之后,明王朝常有“打不起仗”的忧虑。
    “万历三大征”,仅援朝之役就耗资700万两,宁夏之役耗资200万两,擂州之役耗资至少200万两。后来的辽东战事、国内民变,无不在大量消耗军费开支。
    天启、崇祯年间因军饷不能及时发放,兵变时发,兵士索饷哗变,遍及各地军卫。
    明末农民大起义前期实力最强大的“闯王”高迎祥所属部队,多由明军变节而来,就是军饷不发的恶果。拖欠军饷甚至影响到了辽东,崇祯元年,辽东兵变,又是因军饷所为。
    而崇祯十七年,因凑不齐一百万犒军军饷,而延误了调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入京,则又是放弃了明王朝的最后一颗救命稻草。设想若军屯体系未废,军费充裕,足以自给自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