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0673 荣正语】(2/5)
 “可咱们俸银这么低,怎么搞银子啊”韦宝问道。
    李利民笑呵呵道“成,老哥我就给你大概讲一讲搞银子的事儿。”
    因为依靠种种利用法律漏洞或直接不合法的途径,明朝官员的实际“收入”并不低,成倍于法定官俸,这种积习成久的官场恶疾浸入明朝政治的肌髓百年,最终成为明朝统治机器机能崩溃的一大原因。
    太祖给明朝官吏规定的俸禄的确堪称可怜,清修明史就直接定调“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其实与当时的物价对比来说,洪武后期所最终确定的官俸并不算低,明中期人王琼有言“国初定制,百官俸给足勾养廉用度”。但问题在于,洪武年间制定的俸禄待遇被明朝定为“永制”,而明朝自成、弘之后,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已经是今非昔比。
    更为可怜的是,明朝官俸自永乐开始分为本色、折色二部分。
    在国初,俸禄都是按米粮实物支给的,但问题在于靖难之役把国库打光了,成祖登基以后对粮储很发愁,于是朝廷下令“天下仓粮,宜撙节以备国用。各处都司官俸,旧全支米者,宜米钞中半”
    从此,明朝官员的俸禄就分为本色与折色。本色就是照旧按米粮实物发放的俸禄,后来亦有用布匹等物充当的;折色,则是将俸禄的一部分折成白银与宝钞,而明初用白银支付很少。
    一般来说,本色还能照常、照实发放,但问题就出在折色上。折色多少,是在建文四年末按照俸粮支米钞格严格规定的,后世虽有变动,但幅度不大。
    要知道,明朝粮食价格上涨的速率并不低,正嘉以后,米价是在持续上涨的,同样的钱到了哪怕到了成化朝,充其量也就只能买额定大米一小部分。
    更要命的是,大明宝钞的发行极其失败,不久就是废纸一堆,发给官员的宝钞什么也买不到。
    到了景泰时,没有办法,只能把理应折成宝钞的折色俸再折成白银发放。
    到嘉靖朝开始,索性除月米以外,一切概折白银发放。中间来回折腾几次,官员手中实际能拿到的俸禄还不抵规定的那点可怜的数值。
    即使在吏治澄清的明初,明朝人已经在抱怨俸禄之低。
    自此,明朝官员对本朝俸禄可怜的抱怨不绝,如万历朝的于慎行阁老竟然仰天长叹大明王朝的官俸连北汉小朝廷都不如“至北汉刘崇以太原一道正位建国,宰相月律止百缗,节度使止三十缗,较之唐末已为太减矣。乃今一统之盛,宰相月俸犹不能半此,则近代之俸可谓至薄矣。”
    俸禄太低,但是官员要养家糊口,要上下交际,要维持排场。
    特别是晚明,整个社会沉醉在消费主义的浮华之中。
    像是韦宝今天请李利民的客,其实并没有花多少口水,因为这都是常见的现象,大家都这样。
    只是韦宝请客的排场将李利民吓到了,那是因为韦宝平时自己就这样花惯了的。
    大明的开销再大,也大不过韦宝。
    大明上下官员虽然没有韦宝的开销这么大,但是一个月下来,正常官员个人开销个五两到10两纹银,是逃都逃不掉的。
    这就与他们的薪俸远远不符了,更何况每个人背后还有一个大家庭的开销等着他们。
    明朝官员们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开发出层出不穷的敛财手段。
    他们的五个主要途径是乞请与赏赐、占田收租、逃避赋税、贪污受贿、以权经商。
    其实,赏赐只是九牛一毛,以权经商也不普遍,而贪污受贿终究是严重违法行为,时刻有可能因此锒铛入狱甚至丢掉脑袋。
    最重要的,还是以避税为支撑点的广为占田,和常例钱两大途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