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0660 小韦探花】(5/6)
的是举人的终点,进士上榜之后,最惨的待遇就是发配地方当县令,而举人如果退休的时候能够当上县令的话已经算是烧高香了。
    一个进士就算再没用,再无能,运气再差,一辈子不进中央,最次也能在地方上混个五品知府退休,相当于市高官。
    而大部分的进士,十几年几十年官当下来,混个布政使高官平平常常。
    如果进了中央的话,一辈子进士下来,混个三朝元老退休,追封个三公三孤或者太子太师少傅都很平常。
    在古代中了进士,大概率注定了这辈子的结局是实权高官到副国级干部,如果成绩好的话一甲或者二甲前几名,基本可以确定出阁拜相。
    而这一切,都是通过考试获得的。
    科举制度简直可以说是华夏对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之一。
    如此丰厚的回馈居然可以凭学习得来,难怪古人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
    后世就算是全世界著名的大学毕业,博士后毕业,他的底线顶多也就是举人这个层次。
    与进士还是无法相提并论。
    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个名分,有一个共同的名称一甲。
    进士分为一甲二甲三甲,其中一甲有三个人,也就是全国的前三名。
    状元文章最好,至少是皇帝和文官都认可。
    探花的长相一定要帅,至少不能丑,这是个不成文的规则。
    在科举考试中,中探花的人并不比中状元的人地位低。
    相反,中探花的人可能比中状元的人更高兴,因为这代表着朝廷对自己的才华和颜值的双重肯定。
    比如张居正的老师徐阶,就是嘉靖二年的探花。
    能够中一甲的三位,和二甲的前几名,都是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有着极为光明的前程。
    其他人考中之后可能会下地方当县令,或者去中央六部从主事做起熬资历,但他们不用。这些优等生会被送入翰林院,担当“庶吉士”,官虽然不比其他同学大,但位置却不同。
    明清一代有个不成文的规则,宰相内阁大学士、军机处大臣必须是庶吉士出身的人,虽然也有特例,但如果能当上庶吉士,入阁拜相是早晚的事。
    就算不能拜相,在中央当个正二品尚书都御史也是板上钉钉,成为帝国权力最大的几位大佬。
    科举对华夏这样大一统的帝国,究竟有多重要
    首先,科举对维护国家统一,对维护汉语统一有巨大的作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华夏大地上,各国有各自的文字,是秦始皇把文字统一成相同的样式。但以中国幅员之辽阔,各地之间的语言差异不喾外语。秦始皇到隋文帝的一千年间,汉字经过了数种字体的变化。
    如果没有科举考试,难保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各地不会发展出自己的文字。
    而有了科举考试,五湖四海的文人都要用同样的文字写文章,甚至要写同样的书法。这是汉字统一的巨大优势。
    科举对中国社会制度和中国文化有着极为巨大的改进。
    英国人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时,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极为赞叹在你们国家,普通人居然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权力
    这对于欧洲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直到现代之前,血统依然占据了欧洲权力结构中的主流。
    而中国人从古到今都不信命,不信血统,从陈胜吴广的起义到科举考试中的寒门举子,科举极大的打击了中国社会中的血统论,让门阀士族再无栖身之所。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垄断了所有的官僚机构,比如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连马和驴都分不清的糊涂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