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0257 怎么跟原来的货不太一样】(3/5)
民起义军的做法,当然,能取得成绩,成王败寇,历史怎么书写都是漂亮的。
    但需要整个国家剧痛一番,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当下的老百姓,肯定是痛多甜少的。
    这是韦宝不喜欢的,而且,投胎率高。投胎率高的事情,韦公子通常不考虑。
    韦宝现在重点想着科举和赚钱,这两件事,近期,尤其以科举为首要,毕竟只要能让天地商号正常运转。
    如此庞大的一个商业机构,还处于雏形阶段,如果能正常运转,韦宝便已经可以接受了。
    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
    参加乡试的,除了监生还有科举生员。
    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童子试、小考、小试,过了童试才能考秀才。
    有的人在童试上就耗尽了一生,比如儒林外史里的周进,所以旧时常有关于老童生的笑话。
    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明代县试府试随意性比较大,具体考几场基本上是主考说了算。
    清代定例为县试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府试每年四月举行,连考三场;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
    院试是清代的叫法,因为从雍正朝开始,学政官又名提督学院。
    明代的叫法是道试,因为各省提点学政的都是按察使司副使四品或佥事五品,基本上相当于按察司分巡道,称提学道,两直隶制度一样,只是由监察御史七品充督学。
    乡试在各省省城举行,八月初九日为第一场,十二日为第二场,十五日为第三场。
    考试文体规定用八股文。
    明代不考作诗,第一场试书义三道,每道限200字以上,经义四道,每道限300字以上;第二场试论一道,限300字以上,诏、诰、表各一道,判语五条;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每道限300字以上,具体视能力而定,扛不住的可酌情减两道。
    清初随明制,但乾隆二十二年,诗字印覆压古今的十全老人觉得只写文章显不出才气,遂决定在乡试、会试时增试五言八韵诗一首。
    自此以后,院试、乡试、会试都要考作诗,称为试帖诗。三十年后,老人家又发现大多数考生都只是为了应试而专注于一经,对其他经甚至一窍不通,认为“非敦崇实学之道”,遂命自次年起,乡、会试每年轮试一经,五年为一轮,随机循环。于是定首场试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第二场经文五篇,题目内容用五经;第三场策问五道,题问经史、时务、政治。自是遂为永制。
    既然是命题作文,自然字数有限制,清初顺治二年,定初场文字,每篇不得超过550字,二、三场时表不得超过1000字,论策不得超过2000字。
    由于文字规定得太短,词意难尽。康熙年间,第一场文字宽限到650字。乾隆四十年时又定每篇以700字为率,违者不予录取。
    会试的主考官在明代多以翰林官充当,明末又多以内阁大学士担当。清代称主考官为大总裁,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充任。
    为防作弊,清代新录取的贡士在殿试之前,还要再来一次复试,叫朝考,明代则没有这番折腾。
    朝考第一称朝元。殿试的状元、榜眼、探花在考中后可按惯例立刻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不用参加朝考。
    殿试二甲第一名的传胪和朝考第一名的朝元,一般也是照例到翰林院任职。
    清代的乡试也有复试制度,并且规定没有经过复试的举人不准参加会试。清代对于老人参加会试而落第者,有时会赏给国子监司业或翰林院编修、检讨等虚衔。
    道光六年春,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众多举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