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守静笃。”虚静的审美心态是审美主体感知、把握、观照天地之大美、至道之大美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排除外部世界的一切干扰,精专于崇道求美,使主体处于绝对的虚静状态,如此才能专心于审美活动,感知人的生命的自由发展和宇宙万物的自然之美。”
天歌说“怎样修炼到“至静””
仙鹤童子傲白笑道“李筌认为还是要从“修心”做起。他说,“人眼贪色则耳不闻正声,听yg声则目不睹正色,此视听二徒俱主于心也。”又说“人九窍俱邪,皆能生患,在于要者,耳目口也。切使诫慎,无令祸生。”古人以心为思维之官,李筌把耳、目等感官作用的原因归结于心,他说“夫人心主魂之官,身为神之府也。”修心,则须做到“绝利者塞耳则视明,闭目则听审,务使身心不乱,主事精专也。”认为“戒目收心”、少私寡欲,能使修道者“身心正定,耳目聪明,举事发机,比常十倍”。从“盗机”的角度看,心的“精专”使人体物入微,更能正确认识自然规律,把握利用自然的时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审美的角度看,审美主体心无旁骛,全神贯注于审美对象,这是身心进入“至静”、忘我境界的基础。艺术鉴赏者因无欲无求、不偏不倚而获得了真正的艺术美的享受。同时,保持审美的虚静心态在艺术创作中也是对于创作者本身的要求。许多至美的艺术珍品正是艺术家在虚静的审美心态下灵感迸发而创造出来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谓画之道也。”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李筌指出“乐在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