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最让人心疼(1/3)
    “你不该有我这样的儿子,再见了,爸爸。”
    前几天,南京一位13岁男孩离家出走了,他在便笺上写下这样的话。
    仔细一看,不由伤感
    这张纸条上,称呼写着“亲爱的爸爸”,落款用的是敬语。孩子稚嫩的笔迹下,满纸决绝却又十分不舍。
    果然,当民警找到他时,孩子又高兴又沮丧,哭诉道
    爸爸觉得我这不行那不行,还经常拿我和别人家孩子比,他不喜欢我,我只好走了。
    寥寥几句话,道尽了心酸,让人听了直呼心疼。
    难怪有网友评论这么懂事的孩子,却被家长的高要求给逼走了,家长能不能长点心,别再比了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过度期待,就是施虐。
    为人父母,我们常对孩子怀抱美好的期待,但当期待过度,就容易陷入盲目攀比和教育焦虑之中。
    看似好心的期待,正在毁掉孩子的将来。
    别人家孩子,让自家孩子活成了孤岛
    知乎上曾有人问
    如何摧毁一个孩子的自信
    有个高赞回答
    让他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里。
    从小到大,“别人家孩子”就像一个神秘的宿敌ta品学兼优、才艺出众、身体倍棒,哪哪都行
    可是在少年说里,有个“别人家孩子”居然也被妈妈嫌弃,“你看看你们班同学,每个人体育都及格了,而你什么都不行。”
    看来,“别人家孩子”早已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父母过度期待下形成的综合体。
    和这样的孩子比,谁能比得赢
    明星大侦探里,也曾有一期这样的主题。
    黄明昊饰演的贾乖巧,一出生就被迫和“三极小孩”作对比,一旦达不到预期就会被取代。
    它是爸爸用高科技设计的产品,不仅拥有和贾乖巧一样的容貌,还极其乖巧、极其努力、极其专一,是大人期望中的孩子。
    叛逆调皮的贾乖巧,只好假冒成“三极男孩”生活。
    十几年来,强大的对手都像紧箍咒,吞噬着他
    他极力压抑天性、假装乖巧,逼不爱读书的自己“一直在学习”。
    他缺乏安全感,房间里贴满横幅督促自己努力,生怕暴露不被大人接纳的自己。
    当他终于改造成“别人家孩子”苟活于世,却痛苦地发现,真实的自我被迫在陌生的世界里风雨飘摇。
    因为父母的私欲,孩子竟然被逼成一个赝品,活成一座孤岛,何其可悲
    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而攀比,犹如一盆冷水浇在孩子熊熊的生命火焰上。
    我们以为它能鞭策孩子走向更高处,却不曾想到,当孩子的驱动力来自于攀比,他将活在别人的阴影里,丧失真实的自己。
    比落后更可怕的,是孩子痛苦、自卑的度过一生。
    过度期待,让“亲子关系”剑拔弩张
    有人说,父母要成为容器,允许孩子的活力自由流动。
    现实中,我们却常期望过高而给容器加塞,让孩子窒息,把亲子关系拖入绝境。
    曾有网友分享了一段亲身经历
    父亲错过了高考,就把名校梦寄托在我身上。
    从小到大,我都不准跟小伙伴玩,日程表里都被补习班塞得满满的。
    我很怕考试,只要没考进前3名,父亲就会打我,考得好了他又会定一个更高的目标。
    中考时我考了年级第一,父亲四处炫耀,还把高考目标定为清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