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厂子拒绝的还委婉点,开始自曝其短。
而有的厂子却忍不住公然对易拉得的成色表示嫌弃。
“哎呀,原来你们不是外资企业啊,只是个合资公司。李处长,您这可没把事儿说情况。您当初跟我们传达指示的时候,说是来自日本的海外订单,我们就当成外资企业了。要不这样好了,局里等两天,我们厂领导班子再开会合计合计,看看生产计划能调配开不行”
有的厂子甚至不惜当面发起了牢骚,还大言不惭要条件。
“我说李处,咱局里可不够意思啊。我可听说局里可是把西德的订单都给了老马他们厂了光每年原材料的进口配额有三百多万。怎么我们厂就这么不受待见,就拿这种订单对付我们。也太厚此薄彼了吧要我们接订单也行,但我们有条件。您得同时再给我们介绍个真正的外商来”
总之,虽然这件事有着良好的开端,中间也算顺利,但最终没能有个完美的结果。
实际上在不同程度上,等于三家厂子都回绝了宁卫民的订单。
这不但让李处长感到十分尴尬,觉得自己有点办事不周,累得宁卫民白跑了好几趟。
同样也让宁卫民感到十分光火。
他是怎么都琢磨不明白这三家企业是怎么想的
明明都是钱啊,而且他也可以给外汇啊
怎么这些厂子到了最后,就没人愿意拿正眼瞅他了呢
反倒弄得他好像低人一等,是他拿着支票来求人的呢
他可是甲方啊
甲方
你们这些乙方臭牛个什么劲
这事儿都邪性了都
是不是外企又怎么了
就这样,本来挺好的事儿就这么出了岔子,李处长推荐的几个厂子都是消极对待,完全没法再继续谈下去了。
这仨厂子算是把宁卫民和李处长一起给撂在半路上了。
后来啊,几还是李处长不甘心让这事儿糊里糊涂就办砸了,有点怀疑是局里谁给他下绊子了。
不惜找遍所有的关系,东打听西打听的,几天之后才弄明白怎么回事。
敢情这事,跟宁卫民是不是以外资企业的名义跟他们合作,还真有关系。
关键就在于此时外资企业的特殊地位,以及他们在共和国境内所享受的特殊优惠政策上了。
众所周知,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共和国对于外资和先进技术有着极大的需求。
当时合作的主要模式,就是外资企业设备、原材料、来样和建厂房的资金,并负责全部产品的外销。
共和国这边所能的除了土地就是劳动力。
中外双方就以这种条件形成了一种“三来一补”合作机制。
外商有享受进出口优惠政策的权力,从这种分工合作中,还可以拿走大部分的利润。
而共和国的本土企业也无需承担任何风险,用免费用地和优惠政策来吸引外商,只拿劳动力的代工报酬。
不但旱涝保收,还能从外商身上,学习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技术。
国家同样因此感到满意。
因为外币无法在华夏内地流通,工人发工资都需要转化为人民币,外币就留在了政府的手里。
应该说,这种模式最初实行的时候,职权分明,效果卓著,让合作双方,还有国家都心满意足。
完全就是多赢的局面。
但没多久,问题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