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虹光阁”里售卖的众多文物。
毫无疑问,对于任何有幸能够接触文物收藏的人来说,文物商店刚刚面对社会开放的内柜,吸引力是非常巨大的。
因为这是这个年代,普通百姓购买文物为数不多的合法渠道啊。
但是也不得不说,当时“虹光阁”从外柜转为内柜的这一变化,尽管被新闻联播专门报道了一次,还登上了京城晚报的头版,可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
原因很简单,即使是对那些懂得古物,爱好收藏的人来说,下决心花上好几百元钱买一件文物,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别忘了,这时京城的普通百姓,还在为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而努力。
而这些摆在文物商店里的东西,毕竟是生活必须之外的需要。
哪怕是此时已经对古董初窥门径,开始捡漏的马老师来说,也是一样的。
实际上据日后这位爷自己在节目中回忆,当年他虽然常去逛“虹光阁”内柜,可也就是去看看,买还是很少的。
可能去个十次八次,也就有一次是买东西。
所以这么论起来,这世间最幸福的人,也就只有宁卫民了。
和别人比较,他不但手里有钱,也有地方放置,而且还有人情关系,那可是的的确确天时地利人和俱全啊。
尤其是一去之后,他亲眼所见,那里的东西是那么的便宜,那么的好。
一双眼睛都不够用的了,更是恨不能把所有的物件都搬回家去才好呢。
甚至就连陪着他同去的康术德,也是逛得心花怒放,看得满眼放光,打心里替徒弟能捡到大漏儿感到高兴。
至于说到的文物质量和价格嘛,那真的太划算了。
别忘了,过去的文物交易可没对内放开,价格根本没被外国人给炒起来。
而且现在放开,也是因为没人要才开内柜嘛。
初始价格定的就不可能太高,甚至因为着急变现,比卖给外国人的价格还要低上一成。
比如说一个雍正官窑粉彩碗不过也就是三百五十块钱能够买到,还得是品相比较好。
如果有“崩”有“冲”,有毛病的,可能甚至百十块钱就可以买到。
可在宁卫民的眼里,就这样的东西,放到日后,怎么也得是千八百万的大价钱。
还不一定买到品相非常好的,那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啊。
“嘉道”的呢当然还要差一点,基本比“雍乾”的要低个几十块。
“同光”的官窑,就更便宜了。
23x7的盘碗才三百,16x7的五十,8x3的二十。
而“光民”的,哪怕是大件儿也就是上五十而已。
你要成摞往家搬,一板儿车的家什,顶天了也就两万块钱。
有个词儿叫“乐不思蜀”,大概这个时候用来形容康术德和宁卫民师徒再合适不过了。
所以他们也没客气,凭着手里的领导给的条子,那是大扫荡一样的选货啊。
至于买了些什么
那肯定是从上至下,先挑好的买啊。
别的不说,首要前提肯定得紧盯官窑。
然后是按照年份、窑口、是否成套、器具用途,依次排序。
好家伙啊,这爷俩挑起东西来那真就跟菜市场买搓堆儿菜似的。
堂前五供是成套成套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