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七百四十三章 珍贵隽品(3/5)
如此的工艺,也只可能出现在工艺繁荣的乾隆朝。谷璶

    除了当时瓷艺精进的社会整体环境之外,又有榷陶使者唐英殚心竭虑,集历代名窑之大成,括中外良器之精萃,藉以御窑厂之能工巧匠。

    这才能以瓷为胎,敷设彩釉,铸就如此千古不遇之辉煌。

    但就是这样,乾隆朝也没有出现超过太大器型的“百花不露”彩瓷,就因为实在太难做了。

    所以作为仿古瓷的高手,挂彩名师刘永清平生最大的夙愿,就是烧出一对尺寸惊人的百花不露彩瓷。

    也多亏有宁卫民这样的大财东的支持。

    日趋感到精力不济的老爷子,才能赶在自己彻底衰老之前,尝试着超越前人一把。

    不用说,这对大赏瓶有关画稿方面的要求,也肯定比刘永清烧的那对大鱼缸高出不少。

    最后还是亏得宁卫民,肯以五千元的润笔费,请知名画家祝达年出马,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位大画家,本身也是工美陶瓷系教授,是叶赫民的同事,一个懂陶瓷的大行家。

    所以其画稿构思殊为巧妙。

    不但符合刘永清的瓷胎尺寸,而且是尽收春意盎然之象而又无砌堆之感。

    但就是这活儿太耗工耗时了,哪怕祝达年带着陶瓷系的好几个高材生一起上手。

    也是陆陆续续,精心画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了这对瓶子的画工。

    索性随后烧造过程也算顺利。

    在刘永清提心吊胆,几乎不离窑口的日夜看守下,这对堪称绝对仅有的彩瓷珍品终于成功出炉。

    然而这还不算大功告成呢。

    这对大赏瓶烧出来后,虽然让刘永清、祝达年皆为欢喜,万分的庆幸。

    但他们也同时感到了设计上有些考虑不周,导致出现了不该有的瑕疵。

    这对瓶子好是真好,可就因为器型太大了,美感全靠百花不露的图案来体现,未免显得单调了些。

    说白了,有点只可远观,不可近瞧的意思。

    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开始琢磨着能不能增加点更精致的细节。

    琢磨来琢磨去,他们的关注点最后就放在了花卉图案的花蕊上了。

    合计出来的意见是,要是能把花蕊变成黄金材质,立体凸起的就好了。

    结果就因此想到京城独有的花丝镶嵌技艺。

    这种工艺以精细巧妙知名,又被称作金银细工艺。

    从诞生开始就是皇家御用工艺,专门为皇家做高端定制金银首饰的工艺。

    其精粹不仅在于花丝,为打破金银材料的单调,也在于镶嵌珠宝和点翠增色的妙法。

    以定陵出土的金丝翼善冠来说,这一顶帽子的精致程度绝对令现代人感到匪夷所思。

    它采用了518根金丝,平均直径仅仅02毫米。

    由巧匠手工编结,薄如细纱,空隙均匀。

    金冠上端有龙戏珠的团案,龙身、龙爪皆为单独制成。

    仅龙鳞就用了8400片,这就是花丝镶嵌作品的封神之作。

    不过唯一让人有些担心的,是不知倒这种工艺能不能应用在瓷器上,好像还没有人这么做过。

    于是为这事儿,刘永清和祝大年,约上了宁卫民,仨人一起跑了一趟京城花丝镶嵌厂。

    一开始,这厂子的负责人听了也是挠头。

    但没想到这厂里还真有高人,一个老师傅居然是当年“花丝王”的后人,叫张崇明。

    这老爷子作为技术大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